第九百七十二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九百七十二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大明特别讲出身,官场最为明显,举人、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甲进士出身,前三甲都有不同的职业天花板,出身就是门槛。

    而门槛这个东西,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刀切。

    你考上了就是考上了,考不上,满腹经纶,你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林辅成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只能提供一些调研的结果给陛下做参考。

    京师四官厂,身高五尺,就是一个硬性门槛,目的就是为了筛人,不分男女,要进官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能用这种方式剔除掉一部分的人。

    在这个吃饱饭都难的时代里,五尺身高,其实筛选的还有家境,颠沛流离、没有田产的百姓之家,根本养不出五尺身高来,算是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游堕之民混到官厂之中。

    而保举制,则是增加犯错成本,一人犯错,要跟着领罪,甚至祸及家人,匠人们跟着一些纨绔子一起做恶事,就要掂量下,保举你的叔爷会不会跟着一起出事。

    “保举,各把头、会办、代办、总办,不准荐人,如实在有情面难推者,准其往异地他厂转推。”冯保解释了下这个保举制的前提条件,官厂把头以上,不得保举,若实在抹不开人情,放到异地他厂。

    比如王崇古推荐自己侄子,那就放到别的官厂,而且是异地,这也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王建案的发生。

    这个远行几乎等同于生死离别的年代,远行他地,就为了一个官厂的匠人身份,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笔试严格,若是在工坊内,则要的不严,若是要做账房,则需要善珠算,精书法,笔试在户部,口试在吏部,需由户部吏部官押,才可进厂。”冯保又介绍了双试制的具体情况。

    官厂有些部门是吏员身份,比如账房,比如人事,比如仓库大使等等,这些吏员考试不在官厂内进行,而是在户部、吏部。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障官厂不脱离朝廷的控制。

    凌云翼和高启愚都是很严谨的人,他们设计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为的就是让官厂从人情转向制度,让官厂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财源,源源不断的为大明革故鼎新提供银子。

    万历十八年末,户部完成了年度大计,岁入折银为5700余万银,比去年多了320万银,今年增长低于户部的预期,按照户部的预期,今年岁入应该超过6000万银。

    “今年田赋折银为1030万银,比之去年的1358万银,减少了328万银,今年水旱不调,朝廷对受灾各处蠲免田赋,绥远、山西、陕西免七成,北直隶、河南免三成、山东两成、其余地区各免一成。”

    “今年商税为4658万银,相比较去年的再增六百万银,商税超过了总岁入的八成,如此高速增长,一为海贸,二为焦煤官营,三为烟草,尤其是烟草今岁入账310万银。”张学颜把大计的账本递给了所有的廷臣。

    自从有了东交民巷监狱里那些进狱系人才后,户部终于可以每年年末把大计做完,对陛下进行汇报。

    “大司徒,朕记得万历十五年的田赋,是1500万银?”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问道。

    “回禀陛下,万历十五年是1542万银,商税为3658万银,总计5200万银,也是商税首次超过岁入的七成,田赋最高是万历十二年的1653万银,自此之后累年降低,今年是减免田赋最多的一年。”张学颜作为帝国的账房先生,对于帝国财税了如指掌。

    三年时间,田赋降了五百万银,几乎等同于嘉靖年间一年的岁入了,先帝皇陵都不太适合作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嘉靖年间岁入为单位。

    这代表着商税蓬勃发展的态势。

    也就是为了郡县制的运行,这田赋还在收,但其实从万历十五年起,朝廷的财税已经不依赖田赋了。

    但田赋一定要收,你不收,就不是大明王土了,收了田赋,就要对万民负责,就要理清土地归属,要断那些断不清的官司。

    吕宋总督府也收田赋,甚至每年都要折算成赤铜,运送入京,代表着大明在吕宋的统治。

    田赋还涉及到了田土、丁口等方方面面的事儿,需要慎重再慎重。

    朝廷这次大规模减免田赋,主要目的是为了换取乡贤缙绅兑现天变之前的承诺,就是灾年减租、不做兼并等等六十四条各色承诺。

    朝廷结结实实少收了田赋,而且各县衙张榜公告了今年的减税幅度,朝廷说有水旱不调天变发生,并且减税赋,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兑现承诺。

    天老爷都愿意向下让利,陛下说话算数,说减就减,和万民共度时艰,小老爷们自然遵从,亦步亦趋。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账本,这账册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他忧心忡忡的说道:“文成公在的时候,最是担心,这技术进步,越是进步,朝廷离百姓越远,对机械工坊,是慎重再慎重,能不上就不上,文成公说他怕,这机器一转,就是三百个织工无事可做。”

    “以前,百姓还能武装抗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如正统十三年福建叶宗留、邓茂七民乱,一如万历十五年,瑞金、宁化等三县田兵之乱。”

    “现在好了,朝廷越来越不在乎田赋了。”

    皇帝这番话,让文华殿喜气洋洋的气氛为之一顿,所有人都在眼神交汇,偶尔还有窃窃私语。

    王崇古绝非杞人忧天,因为去年离世之前,王崇古就已经察觉到了问题,而且还专门上了三道奏疏。

    朱翊钧继续说道:“似乎从万历十年起,好像没有人再提起清丈了,连浙江还田,也就是朕到了浙江,看遍了还田的结果,发下去了《翻身》,让百官借着万寿圣节贺表,谈谈看法。”

    “但朝中也似乎很少有人提起清丈还田了。”

    王崇古去年南巡回京后,就发现了,各级衙门越来越不注重田赋了。

    浙江、福建、江左江右、湖广地方衙门,在上海松江府设了个买办衙门,专门买海外的舶来粮,连船都不卸,等到海漕扬帆的时候,就一起押送京师。

    地方衙门更加看重驰道,看重水路疏浚,对田赋越来越不在意,当朝廷不在意田赋的时候,自然不再在意百姓。

    权力不会出现任何的真空,村霸地痞无赖流氓,正在取代朝廷在乡野之间的统治地位。

    长此以往下去,这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王崇古的担忧,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朝廷的统治基础从人口土地,正在转向商业资本。

    这商品经济蜕变,城镇越来越重要,乡野越来越不重要,大明朝廷似乎不必再把手伸向乡野之间,也能维持有效且稳定的统治。

    如果再把泰西那套竖切的法子拿来使用,设计一些穷民苦力互害的法子来,就会让统治更加稳定。

    穷民苦力对维持朝廷当下运转(尤其是财政)的重要性,已经显著降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可能在某些时候变成一种负担,朝廷有动力、也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忽视穷民苦力的具体困境。

    在乡野,地痞流氓无赖成为乡野的最大祸害,却无人约束;

    在城镇,穷民苦力堕落成游堕之民,反而利于海外开拓,铤而走险,妈祖一拜,离开大明腹地本土;

    官厂通过不断拔高门槛,对穷民苦力关上大门;

    律法上,更加侧重维护税源,也就是商业资本,而非田土人口;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乡贤缙绅野蛮且强劲的生命力,就像野草一样。

    “陛下,臣之罪也,臣之前推行一条鞭法,还是想的简单了。”张居正主动站了出来,揽下了罪名,一条鞭法似乎可以看作是原罪。

    唯白银论,非常适合背负一切的罪名。

    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朕就是有些感慨而已,先生一条鞭法又没有广泛推行,仅在松江府试行了,把这些罪责,推脱到一条鞭法上,有点像齐天大圣画生死簿,所有人过错一笔勾销。”

    真不怪张居正,也不怪一条鞭法,这谁也不怪,只能说国家这个集体就是如此。

    一个政权、一个朝廷、大家允许你苛捐杂税、允许你不体谅民间疾苦、甚至允许你残暴不仁,唯独不允许你输。

    只要你还在赢,这些苦难都可以勉强接受,因为你外战夺取的东西,终究要进行分配,哪怕是喝口汤,比如辽东的田土、绥远的羔羊、吕宋的棕榈园、旧港的金鸡纳树园、金池的黄金。

    “少宗伯给朕写了两本奏疏,让朕选,看起来有得选,其实压根没得选,朕要是不赢了泰西,做那世界的霸主,夺了那日不落的王冠,万历维新,就只能说是失败。”朱翊钧说起了高启愚的两本奏疏。

    一本是争,一本是不争。

    看起来不争可以躺赢,反正大明拥有成本优势和商品优势,泰西人也不可能离开大明商品,让泰西人掠夺四海夷人,然后大明人用商品掠夺泰西人就是了。

    但万历维新画出来的大饼,就没办法实现了,利润都被泰西人这个中间贩子给赚取了。

    朱翊钧承诺过的,万历维新的荣光,包括大明的每一个人,包括穷民苦力。

    所以,非常明显,路其实只有一条,拿下日不落的王冠,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霸主,占领适宜居住的地区,向下分配这些获利,兑现所有承诺。

    朱翊钧的处境,和汉武帝一样,汉武帝必须要赢匈奴,只要赢匈奴一切都好说,而朱翊钧要赢泰西,只要还在源源不断的开拓新的殖民地、总督府,就可以给万民一个交代。

    其实现在泰西人斗不过大明的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大明从始至终都把泰西看成一个整体在应对,下了死力气里挑外撅,生怕泰西人斗的不够凶,拼命的煽风点火,火上浇油。

    而泰西则是一盘散沙,各有各的利益冲突,无法形成合力,大明才能在海上开拓落后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果。

    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昭然,商利虽丰,绝不可忘稼穑之根本,市廛虽盛,万不能弃亿兆为刍狗。”

    “具体而言,丁亥学制、驰道、营庄法,减田赋、身股制,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要持续推进,不能放松,都是惠及万民之长策。”

    “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诲。”张居正带领群臣齐声说道。

    陛下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万历维新的路上,不要忘记稼穑之根本,亿兆之黎庶,这才是万历维新出发的目的。

    “陛下,明年农学院要不要扩招到一千五百人?”高启愚没有归班,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建议。

    乡野之间,最需要的是司农官,教百姓种地、帮百姓种好地,司农和医官,才是切实保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两个最重要的抓手。

    高启愚看过《卫生与简易方》,就一个《妇人规》就能救不知道多少乡野妇人和孩童,更遑论发放的蛔蒿丸了,在乡野,那都是救命良药。

    高启愚越想越心惊,当年陛下弄宝歧司,真的是不务正业,为了好玩吗?

    今日再看中盛良薯的推广,高启愚只能说,在陛下心里,万民始终是最重要的那一个。

    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吃饱饭更重要。

    “朕没什么银子了,扩招之事,再看吧。”朱翊钧倒是很想答应,但内帑没银子了。

    这是个很让人无奈的事实,内帑其实有钱,要是不收储黄金,不讲黄金宝钞,或者把黄金挪作他用,其实还能挤出很多银子。

    谁敢稽查皇帝的通和宫金库,到底有多少黄金,元辅、大将军、还是户部大司徒?这些大臣们,谁都没办法去稽查通和宫黄金究竟有多少,还不是皇帝说有多少黄金就有多少黄金?

    但陛下信守承诺,黄金宝钞真的有黄金。

    陛下想做的事儿太多,导致内帑有些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

    其实高启愚说的,需要的银子真的不多,扩招到1500人,每人120银,再加上每年6银膏火钱,四年也不过21万银,其他的费用都加到一起,也不过30万银。

    可是京师大学堂也要扩招,十八大学堂、京广驰道、济南到南衙扬州驰道,都需要银子,一项项加起来,加在一起,负担很大,压力也很大。

    要是有钱,皇帝还能让张居正和戚继光带货?

    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官袍有点珠光宝气,各色宝石点缀其上,皇宫出品必属精品,珠光宝气但绝不俗气,就是为了让人知道,这些漂亮石头,真的很值钱、很珍贵。

    三人成虎,皇庄的翡翠卖的极好,供不应求。

    “陛下,这反腐司办案,抄家抄了不少银子,积少成多,也足够扩招了。”陆光祖一听皇帝陛下缺银子,立刻出班禀告陛下,有钱,他陆光祖知道哪里有钱!

    反腐司查抄了那么多贪官,光是抄家所获,都够扩招了!

    反腐司办了京广驰道窝案、京师反腐,在林林总总加起来有150万银之多,这些银子,足够用一段时间了。

    如果还缺,反腐司可以收紧法网。

    凌云翼惊讶的看了陆光祖一眼,这个阁老,之前表现,非常喜欢折中,谁都不得罪,凌云翼还以为陆光祖属于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可这反腐是为了创收这种事,也能堂而皇之的讲出来吗?

    陆光祖其实也不想含糊其辞,但他刚刚以反腐事入阁,立足不稳,如果胡乱表态,就只会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先把反腐的差事办好,有了立足之本,才能谈其他,一如之前,他要借大将军戚继光的势,完成反腐司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么一说,确实有银子,那就明年扩招。”朱翊钧闻言,眼前一亮,立刻点头说道,有钱他自然不会吝啬,该花的钱,他一分不会省。

    “臣等遵旨。”高启愚和陆光祖俯首说道。

    大臣们从来不担心皇帝拿了银子乱花,时至今日,除了必要的宫廷开支外,内帑的银子多数都放在了丁亥学制、驰道、黄金宝钞上,全都是国事。

    如果以恩情论的话,朝廷欠了陛下的恩情,而且是真金白银的恩情,是根本还不完还不清的恩情。

    仅仅开陇驰道就三千五百万银,全部资出内帑,这开陇驰道,根本就该叫做恩情驰道!

    “今岁,五十一所官厂,全都顺利动工,期许四年之内完工。”工部尚书曾同亨汇报了工部筹建的北方官厂,一共110个官厂,第一批官厂五十一所,大部分都是煤焦钢厂,主要是供给生产生活用煤。

    大明每一个城池,都养了一大群的砍柴夫、抬柴夫、分柴夫,和水窝子、粪道主一样,柴夫也有自己的柴帮,而且声势浩荡,即便是南方不用煤炭过冬,柴米油盐,柴字当头,也要柴来生火做饭。

    柴帮的砍柴夫,就这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砍过去,砍到今天,大明每一座山都是光秃秃的。

    很多人都在讲,大明现在发生的天变,就是天谴,人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环境,终于迎来了报应。

    可人终究要生活,采煤技术不可靠,交通不便利,无法稳定供应煤炭之前,人不砍树难道活活饿死不成?破坏环境固然不好,但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是。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焦钢厂的出现,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六文一斤的煤,也是圣恩浩荡。

    “陛下今年漕运船有了一种新船。”曾同亨示意纠仪官把他上殿之前交的模型,呈送御前。

    小黄门检查后,呈送到了御前,船分为了两节,前面为拖船,后面为驳船,驳船没有任何动力,驳船长六丈五尺,深六尺四寸,吃水三尺六寸,可以装一千料,一料为120斤,即一个太岳漕粮箱重量。

    曾同亨看着陛下手中的模型说道:“拖船大小和驳船差不多,用铜包木增加寿命,一台升平九号做船机,中间马力为四百四十匹,可以拖挂四到八艘驳船,每天可行水程360里。”

    一台拖船,挂八艘驳船,可以带8000石的粮食,四百万石的漕粮也只需要五百条这样的漕船,五大造船厂加班加点,大约六个月工期就可以全部做完。

    就是现在改海漕为河漕,当年需要占用四个月京杭运河的漕运,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了。

    “这么一艘船,可以顶多少个纤夫?”朱翊钧翻动着手里的模型,询问其中细节。

    曾同亨听闻陛下询问,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一千二百名纤夫拖拽。”

    “所以,大司空的意思是,在户部成立一个类似于驰道抽分局的衙司,航运司,设转运使督办,再给银到造船厂,定做这样的拖船、驳船,专事转运。”

    “只需要五百条,就可以抢走六十万纤夫的营生。”朱翊钧对手里的拖船、驳船非常喜爱,只是他的话,让文华殿廷臣都有些沉默。

    朱翊钧很喜欢这个拖船的模型,可以用爱不释手去形容。

    拖船的结构简单,就一个升平九号蒸汽机,加上一个水下螺旋桨,再无其他,其余都是存煤的地方,而且煤炭可以随时沿途增补,船工还能在船上靠着炉子的热量做饭,烧水,在船上生活。

    一个拖船,挂四个驳船和挂八个驳船,都非常灵活,货少挂四个,货多挂八个。

    挂一个不合适,浪费煤炭。

    这是龙江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内河船,船型技术的改造是一个相当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了蒸汽机动力的船只,更是复杂。

    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修理、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驳船自古就有,从有了运河之后,这种馅大皮薄在水上爬的驳船,就已经存在,内河可比海上平静的多、安全的多,驳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牵引动力上,升平九号的拖船,要比1200名纤夫要合算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四处都缺人,海外总督府、种植园缺人,辽东垦荒缺人,绥远王化缺人,连西域开拓也缺人,工坊缺人,田间地头也缺人。”曾同亨深吸了口气说道:“六十万力役,可以有效缓解缺人之弊病。”

    “大司空,那是百姓的生计,不是简单的数字那么简单。”朱翊钧恋恋不舍的将拖船模型放下,深吸了口气说道:“慢慢来吧,不要一下子做五百条,一条一条做,一点一点来,顺便改良技术。”

    “陛下,龙江造船厂也是要经营的,要不然,船匠们造出了好船,却不能生产,那龙江造船厂日后就不会造新船了,也没人想做新船了,毕竟不让造。”曾同亨仔细斟酌再斟酌,表明了龙江造船厂的困难。

    龙江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是五大造船厂里两个内河船厂,这拖船、驳船是两个造船厂日后五到十年的重头戏,不造这些附加值高、利润大的船,船厂的匠人们哪来的分红?

    “纤夫难,船厂也难,都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朕非妇人之仁,造吧。”朱翊钧的手在桌上敲动了几下说道:“就依工部所言,弄个航运司,专事运河、长江河漕事。”

    考虑六十万纤夫的生计,绝非妇人之仁,但该下决策的时候,朱翊钧也不会犹豫,这已经是龙江造船厂第三次呈送类似的拖船了,再拖下去,龙江、清江造船厂就很难维持了。

    工部要在户部设一个共管的航运司,其实也不是非要抢着六十万纤夫的活儿,无论京杭大运河还是长江漕运,现在都是货等人。

    船有,纤夫不够用,货只能等着纤夫,堵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纤夫不够。

    而龙江、清江造船厂造的拖船,主要是为了填补运力不足的空白,增加货物的流转,让货物动起来,而不是堵在内河港口之中。

    填补运力空白,一定会对纤夫的生计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时代的浪潮总是如此的无情,万历维新也不是过家家,该下定决策的时候,就要做好决策。

    朱翊钧和曾同亨详细沟通了拖船生产情况,最终批准了工部奏疏。

    该做决策,就要果断。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朕真的不务正业》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朕真的不务正业》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