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高加林见自己的家乡一年更比一年好,自己也是非常欣慰。
这些都是后话,高加林在这一个来月与日报的诸位记者相处得很愉快。偶尔他说起自己妻子想学习唱歌发声,立即就有人给推荐了一位很好的音乐老师,市附中的音乐老师,专业绝对没问题。
高加林回去跟刘巧珍一说,她立即有些惴惴不安起来。
“加林哥,我觉得还是算了吧,我才刚刚开始学习初中的课程,啥也不懂,老师不会要我的!”
高加林呵呵一笑,安慰道:“别这么瞧不起自己。现在的孩子上初中后,除了个别走艺术路线的,大部分都不怎么好好上音乐课。他们的水平也就跟你差不多。你这样的水平,老师见多了,不会瞧不起你的。再说,你嗓子那么好,浪费天赋可惜了!咱们去试试,如果不行就算了!”
尽管高加林把这一切说得轻描淡写,但刘巧珍依旧非常紧张。她自从小学二年级离开学校,就再没有和老师打过交道。她印象里的老师都是来源于当年那个小学里乡村教师的样子。
那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一字一句教着整个教室几十个猴孩子。农村孩子野惯了,又没像城里孩子上过什么幼儿园,根本不知道上课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而让这些猴孩子老老实实地坐在凳子上不叽叽喳喳,只有靠这位老教师的教杆。
噼里啪啦打屁股,孩子的尖叫声中夹杂着竹鞭急速掠过空气的蜂鸣,这就是刘巧珍童年印象中的老师和课堂!
周末一大早,刘巧珍就急急忙忙起了床。老师今天要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款待一番,至少让她满意自己的厨艺。在西北,一个婆娘如果连饭都做不好,那简直跟废物没啥两样。
高加林也被殃及池鱼,周末也不能睡懒觉,不到七点就被老婆弄醒了。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睁着朦朦胧胧的眼睛,随口劝道:“巧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姚老师至少九点半才会来!”
刘巧珍向来听从丈夫的话,但今天却不一样。她没好气地把一个沾了凉水的湿毛巾捂到高加林脸上,喝道:“你就行行好,赶快起来吧!要是老师提早来了,你还在床上赖着,那就丢死人了!”
高加林的脸被凉水一激,顿时睡意全无,他无奈地看着从头到脚都标注着紧张的老婆,只得悻悻起了床,在刘巧珍的吩咐下,开始做老师来之前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
枣树枝在黄土院墙上勾出几道疏影,刘巧珍把印花粗布铺在石桌上,茶壶嘴腾起的热气惊飞了觅食的麻雀。高加林正在檐下调试那台借来的脚踏风琴,深灰色中山装肩头还沾了片刚落下的槐树叶。
“姚老师住的地方离咱们家不远,我本来想去接她,人家说不用,吃完早饭就走过来了。我估计再怎么也得九点后才能到。”
高加林一边干活,一边劝慰说着,他也没想到自己老婆会这么紧张。
高加林掀起琴盖试了个音阶,惊得晾在铁丝网上的红辣椒簌簌作响。刘巧珍往搪瓷缸里添枣花蜜的手顿了顿,蜜汁在缸底旋出琥珀色的涡。
全国知名的作家丈夫为给她请声乐老师,动用了市报记者的关系,这让她比初见风琴时更心慌。自己如果真是个提不起的废物,那就让高加林也在整个YA市丢了脸面。
日头刚刚升过树梢,院门突然被敲响了。
高加林转头一看,一位挎着皮革谱夹的四十来岁女人正站在门槛外,藏蓝呢子大衣下露出半截莫斯科留学时的银质校徽。
院门其实并没关,刘巧珍特意把门开得大大的,就是方便一眼看见老师。
这位姚老师却没有像其他当地人径直踏进院门,而是停留在门槛外,敲了敲一旁的院门。这足以表明她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礼仪习惯。
“是高作家吗?”那女人见高加林转头看过来,于是用着标准的普通话询问。
“我是,我是!”高加林连忙起身迎了过去,热情地伸出手,“您是姚老师吧?真不好意思,劳烦您亲自上门,我本应该去接您的。”
“呵呵,”姚老师轻笑一声,伸出手与高加林握了握,“我家本来就离这儿不远,吃完饭走两步顺便消食。高作家的那几首诗我都非常喜欢,只是没想到写出‘最遥远距离’的您这么年轻呀!”
高加林没想到对方只是说欣赏自己的诗,却只字不提自己更出名的《涌泉》小说。他也是个心思灵动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位姚老师的秉性——一位特立独行的文艺女士!
这个时代,这样秉性的人还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只能说明人家在自己的专业里肯定是一等一的存在。
高加林笑了笑,说了句谦虚的话,请姚老师在院子里椅子坐下。这才转身把一旁紧张兮兮的刘巧珍拉了过来,介绍道:“姚老师,这是我的爱人刘巧珍,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嗓音还不错,特别想和您学习。”
刘巧珍怯生生地叫了句“姚老师”,然后就慌乱地尽主人的义务,给姚老师倒茶。
姚雪梅摘下绒线手套放在桌子上,目光却落在刘巧珍倒茶的背影上,上下打量一番,道:“这就是您的爱人?看起来很年轻呀!这个腰身嘛?跳《白毛女》都够用。不过话又说回来,唱歌跳舞都是要有童子功,她这个年纪对于启蒙来说却是太大了。说句老实话,我从来不收这么大岁数学生,看在刘记者和你的面子上,我尽量指点指点,能练到什么程度,全凭她自己!”
高加林连忙陪笑道:“姚老师您说的是,我们都明白。巧珍有天赋,但从小都被耽误了。我就想让她学点儿东西,有个自己的爱好。她年纪轻轻,总不能就这么浪费青春,当一辈子家庭妇女吧?”
姚老师笑了,指着高加林道:“不错不错!成为大作家依旧不忘本,真心实意疼老婆,就看在你们这种感情的份上,我也会好好教的。”
教学是就是在院子大槐树下进行的。姚雪梅敲着炕沿打拍子,刘巧珍清唱的信天游震得窗棂纸嗡嗡颤动。
“停!”姚老师突然抓起搪瓷脸盆扣在刘巧珍腹部,“知道为啥陕北婆姨能隔着三道梁对山歌?气要沉在这儿。”盆底随着呼吸起落,“对,就像你给你家男人纳千层底时扯麻线的劲道。”
刘巧珍紧张地咽口唾沫,点点头。
高加林蹲在灶房剁腌酸菜的声响忽然轻了。刘巧珍瞥见纸窗上映着个模糊的侧影,那是自己的丈夫。他总说她的歌声让他想起初春解冻的延河。昨夜他改稿到月明星稀,忽然搁下钢笔:“等姚老师来了,你唱《兰花花》给她听。”
“再来!”姚雪梅用钢笔敲响搪瓷盆。这次刘巧珍想着秋收时甩连枷的节奏,声音像挣脱缰绳的骡驹子冲出院落。十月的风卷着歌声扑向打谷场,惊得啄食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草垛。
暮色染红窗纸时,高加林端着炖土鸡掀帘进来,葱花香气缠着姚雪梅的香水味。
“使不得!”姚老师按住他要斟西凤酒的手,“我保养嗓子,烟酒从来不沾。”她指间转着枚包浆温润的玉扳指,此刻却轻轻搁在刘巧珍的练声谱上,“你爱人天赋不错,可惜被耽误了。我今天帮她开嗓,接下来就要靠她自己练习了。她也可以来中学旁听我的课,我回头把课表写给你。下周末如果有时间,我会再来。你们这小院子挺好,不像我家的筒子楼,一练嗓子,整个楼都不得安生。呵呵!”
刘巧珍见了姚老师就紧张,她随便动了几筷子,就借机到厨房去下荞麦面。一边干活,一边竖起耳朵听姚雪梅和高加林说话。
“当年我给王昆老师伴唱,她总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姚老师谈得兴起,忽然问道,“高作家,你那几首诗,尤其是‘最遥远的距离’,我想给它谱上曲子,您看怎么样...?”
高加林自然连连点头,赞赏一番。
酒足饭饱,高加林亲自送姚老师回家,刘巧珍则留下来收拾碗筷。
当天晚上,月光爬上晾衣绳时,枣树沙沙响着,刘巧珍对着月亮又练了遍腹式呼吸,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腹腔里抽芽,像惊蛰后的野苜蓿顶开冻土。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这些都是后话,高加林在这一个来月与日报的诸位记者相处得很愉快。偶尔他说起自己妻子想学习唱歌发声,立即就有人给推荐了一位很好的音乐老师,市附中的音乐老师,专业绝对没问题。
高加林回去跟刘巧珍一说,她立即有些惴惴不安起来。
“加林哥,我觉得还是算了吧,我才刚刚开始学习初中的课程,啥也不懂,老师不会要我的!”
高加林呵呵一笑,安慰道:“别这么瞧不起自己。现在的孩子上初中后,除了个别走艺术路线的,大部分都不怎么好好上音乐课。他们的水平也就跟你差不多。你这样的水平,老师见多了,不会瞧不起你的。再说,你嗓子那么好,浪费天赋可惜了!咱们去试试,如果不行就算了!”
尽管高加林把这一切说得轻描淡写,但刘巧珍依旧非常紧张。她自从小学二年级离开学校,就再没有和老师打过交道。她印象里的老师都是来源于当年那个小学里乡村教师的样子。
那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一字一句教着整个教室几十个猴孩子。农村孩子野惯了,又没像城里孩子上过什么幼儿园,根本不知道上课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而让这些猴孩子老老实实地坐在凳子上不叽叽喳喳,只有靠这位老教师的教杆。
噼里啪啦打屁股,孩子的尖叫声中夹杂着竹鞭急速掠过空气的蜂鸣,这就是刘巧珍童年印象中的老师和课堂!
周末一大早,刘巧珍就急急忙忙起了床。老师今天要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款待一番,至少让她满意自己的厨艺。在西北,一个婆娘如果连饭都做不好,那简直跟废物没啥两样。
高加林也被殃及池鱼,周末也不能睡懒觉,不到七点就被老婆弄醒了。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睁着朦朦胧胧的眼睛,随口劝道:“巧珍,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吗?姚老师至少九点半才会来!”
刘巧珍向来听从丈夫的话,但今天却不一样。她没好气地把一个沾了凉水的湿毛巾捂到高加林脸上,喝道:“你就行行好,赶快起来吧!要是老师提早来了,你还在床上赖着,那就丢死人了!”
高加林的脸被凉水一激,顿时睡意全无,他无奈地看着从头到脚都标注着紧张的老婆,只得悻悻起了床,在刘巧珍的吩咐下,开始做老师来之前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
枣树枝在黄土院墙上勾出几道疏影,刘巧珍把印花粗布铺在石桌上,茶壶嘴腾起的热气惊飞了觅食的麻雀。高加林正在檐下调试那台借来的脚踏风琴,深灰色中山装肩头还沾了片刚落下的槐树叶。
“姚老师住的地方离咱们家不远,我本来想去接她,人家说不用,吃完早饭就走过来了。我估计再怎么也得九点后才能到。”
高加林一边干活,一边劝慰说着,他也没想到自己老婆会这么紧张。
高加林掀起琴盖试了个音阶,惊得晾在铁丝网上的红辣椒簌簌作响。刘巧珍往搪瓷缸里添枣花蜜的手顿了顿,蜜汁在缸底旋出琥珀色的涡。
全国知名的作家丈夫为给她请声乐老师,动用了市报记者的关系,这让她比初见风琴时更心慌。自己如果真是个提不起的废物,那就让高加林也在整个YA市丢了脸面。
日头刚刚升过树梢,院门突然被敲响了。
高加林转头一看,一位挎着皮革谱夹的四十来岁女人正站在门槛外,藏蓝呢子大衣下露出半截莫斯科留学时的银质校徽。
院门其实并没关,刘巧珍特意把门开得大大的,就是方便一眼看见老师。
这位姚老师却没有像其他当地人径直踏进院门,而是停留在门槛外,敲了敲一旁的院门。这足以表明她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礼仪习惯。
“是高作家吗?”那女人见高加林转头看过来,于是用着标准的普通话询问。
“我是,我是!”高加林连忙起身迎了过去,热情地伸出手,“您是姚老师吧?真不好意思,劳烦您亲自上门,我本应该去接您的。”
“呵呵,”姚老师轻笑一声,伸出手与高加林握了握,“我家本来就离这儿不远,吃完饭走两步顺便消食。高作家的那几首诗我都非常喜欢,只是没想到写出‘最遥远距离’的您这么年轻呀!”
高加林没想到对方只是说欣赏自己的诗,却只字不提自己更出名的《涌泉》小说。他也是个心思灵动的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位姚老师的秉性——一位特立独行的文艺女士!
这个时代,这样秉性的人还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只能说明人家在自己的专业里肯定是一等一的存在。
高加林笑了笑,说了句谦虚的话,请姚老师在院子里椅子坐下。这才转身把一旁紧张兮兮的刘巧珍拉了过来,介绍道:“姚老师,这是我的爱人刘巧珍,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嗓音还不错,特别想和您学习。”
刘巧珍怯生生地叫了句“姚老师”,然后就慌乱地尽主人的义务,给姚老师倒茶。
姚雪梅摘下绒线手套放在桌子上,目光却落在刘巧珍倒茶的背影上,上下打量一番,道:“这就是您的爱人?看起来很年轻呀!这个腰身嘛?跳《白毛女》都够用。不过话又说回来,唱歌跳舞都是要有童子功,她这个年纪对于启蒙来说却是太大了。说句老实话,我从来不收这么大岁数学生,看在刘记者和你的面子上,我尽量指点指点,能练到什么程度,全凭她自己!”
高加林连忙陪笑道:“姚老师您说的是,我们都明白。巧珍有天赋,但从小都被耽误了。我就想让她学点儿东西,有个自己的爱好。她年纪轻轻,总不能就这么浪费青春,当一辈子家庭妇女吧?”
姚老师笑了,指着高加林道:“不错不错!成为大作家依旧不忘本,真心实意疼老婆,就看在你们这种感情的份上,我也会好好教的。”
教学是就是在院子大槐树下进行的。姚雪梅敲着炕沿打拍子,刘巧珍清唱的信天游震得窗棂纸嗡嗡颤动。
“停!”姚老师突然抓起搪瓷脸盆扣在刘巧珍腹部,“知道为啥陕北婆姨能隔着三道梁对山歌?气要沉在这儿。”盆底随着呼吸起落,“对,就像你给你家男人纳千层底时扯麻线的劲道。”
刘巧珍紧张地咽口唾沫,点点头。
高加林蹲在灶房剁腌酸菜的声响忽然轻了。刘巧珍瞥见纸窗上映着个模糊的侧影,那是自己的丈夫。他总说她的歌声让他想起初春解冻的延河。昨夜他改稿到月明星稀,忽然搁下钢笔:“等姚老师来了,你唱《兰花花》给她听。”
“再来!”姚雪梅用钢笔敲响搪瓷盆。这次刘巧珍想着秋收时甩连枷的节奏,声音像挣脱缰绳的骡驹子冲出院落。十月的风卷着歌声扑向打谷场,惊得啄食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草垛。
暮色染红窗纸时,高加林端着炖土鸡掀帘进来,葱花香气缠着姚雪梅的香水味。
“使不得!”姚老师按住他要斟西凤酒的手,“我保养嗓子,烟酒从来不沾。”她指间转着枚包浆温润的玉扳指,此刻却轻轻搁在刘巧珍的练声谱上,“你爱人天赋不错,可惜被耽误了。我今天帮她开嗓,接下来就要靠她自己练习了。她也可以来中学旁听我的课,我回头把课表写给你。下周末如果有时间,我会再来。你们这小院子挺好,不像我家的筒子楼,一练嗓子,整个楼都不得安生。呵呵!”
刘巧珍见了姚老师就紧张,她随便动了几筷子,就借机到厨房去下荞麦面。一边干活,一边竖起耳朵听姚雪梅和高加林说话。
“当年我给王昆老师伴唱,她总说真正的艺术在民间...”姚老师谈得兴起,忽然问道,“高作家,你那几首诗,尤其是‘最遥远的距离’,我想给它谱上曲子,您看怎么样...?”
高加林自然连连点头,赞赏一番。
酒足饭饱,高加林亲自送姚老师回家,刘巧珍则留下来收拾碗筷。
当天晚上,月光爬上晾衣绳时,枣树沙沙响着,刘巧珍对着月亮又练了遍腹式呼吸,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腹腔里抽芽,像惊蛰后的野苜蓿顶开冻土。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