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王命璿的话让众人一愣,谁都没想到这位老大人居然会提出这个建议。
之前围绕新大陆设置州府一事基本是针对此事究竟能不能做或者不做而言,但现在王命璿却提出了另一个新方案,那就是按照宣慰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大明宣慰司制度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关键在于在形式和名义上拥有大明的宗主地位,可在实际地方的管理方面却延续藩国原本的制度。这样一来等于大明虽然拥有主权却承认了对方在藩国的实际统治,可以自行设置官府衙门,任命官员,进行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甚至连军队也能自行成立,拥有极强的自主权。可同时大明也拥有对藩国的征税权和驻军权,再加上对后续藩王册封必须要得到大明的同意以确定其法理性。
这种制度一般都用在地区偏远的地方,或者大明周边的藩国上,比如大明开国最初所设置的三宣六慰就是这样。另外,云贵川等地的土司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宣慰司制度,但采取了地方官府和宣慰司并行的政策又和外藩有所不同。
“老大人,如按您的意思,宋国和永国就成了真正的外藩了,如此做是否不妥?”有人忍不住出言问道,这话明显觉得这样做不好。
王命璿直接反问:“宋国和永国本就是外藩,难道不是?既然如此又有什么不妥?就算是设置州府,其主要目的不过是确定我大明在那边的统治权,此外就是税赋和管理了。”
“如宋国和永国就在我大明周边也就罢了,但其却在新大陆,相隔何其遥远?刚才老夫听诸位争论了这么久也早就听明白了,如能按祖制在其设置州府还需争论什么?直接做就是了,何必再上廷议?”
说到这,王命璿的目光往殿上官员们一扫,平静道:“既然争论,那就是设置州府本就不便,更不用说后续派驻官员了。假如这件事如此确定又做不下来,我朝廷的脸面何在?”
“现在同开国时的情况不同,略有变通也是自然,老夫建议改设置州府改为宣慰司,这样变通难道不好么?假如诸位大人有更好的法子自然没问题,如是没有,倒不如考虑老夫这个提议。”
说完后,王命璿退回了原本的位置不再开口,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怎么回答。
大家都不傻,知道这件事的棘手,同时也明白王命璿这番话的确有理。
新大陆不比其他地方,设置州府的难处极大,尤其是后续派驻官员更难上加难。假如自己强行要按祖制来做,弄不好皇帝当廷顺水推舟就把这件事让自己去负责了,这不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么?
之前争论激烈的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品级不高的言官,他们无论官职和地位都不高,而且言官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吵的再厉害也是正常的。可一旦这件事确定下来,这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却绝对不可能去负责此事的,最终的任务还是要落在各部部堂级别的大佬身上,或者直接丢回内阁,如此一来就更难接受了。
“臣以为王大人的建议倒是不错,在新大陆设置宣慰司是个好办法,不管如何这样做能解眼下之急,等日后时机成熟再从宣慰司转为流官也是可行的。”此时,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王命璿的建议。
“臣也觉得目前宣慰司的设置要比直接设置州府来得更妥当些,臣附议!”既然有第一个,那么就有第二个,很快又有人表示赞同。
随着先后几个人对王命璿的提议表示认可,其他人不由得也微微动心了。是啊!目前的情况立即设置州府难度的确大,而放之不管不顾也是不成。既然如此倒不如取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设置宣慰司,以此来解决目前问题。
一旦宣慰司设置,虽表面上等于放权给了宋王和永王,让其成为了真正的藩王,能有自己设置官府,任命官员,甚至组建真正的军队等等。可从宣慰司的制度来看,新大陆那边的领土依旧属于大明的,而大明也有权从宋国和永国收取赋税,甚至派驻军队,这样一来在形式上也算确保了根本。
就和云贵川地区的土司一样,先用这种办法安抚和稳定住地方,等以后时机成熟再慢慢实施类同改土归流的政策,逐步在当地设置官府派驻官员就行了。反正这件事不急,宋国和永国的建立时间如今也不长,先这样糊弄着,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再让后人来处理就行了,说不定后人的智慧比他们更高,有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暂且搁置争议,从宣慰司制度先做,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至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事,这个还管那么多干嘛?朝堂上的大臣们许多年龄都不小了,别说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一大把,就算是七八十的老人也有不少,这些人能活十年二十年都是两说,就算是最年轻的官员恐怕也活不到五十年后。
等这代人全部老死,这个包袱就丢给了后人去处置,到时候朝廷再怎么干关他们什么事?自己死都死了,早就看不见了,眼不见心不烦还操这个心干嘛?
这样考虑就什么全想通了,之前的烦恼瞬间消散,回过神来的许多大臣们一个个陆续表态,都赞同王命璿的建议,在新大陆设置宣慰司。当然宣慰司的这个名字放在其他地方或许没问题,可放到宋国和永国却有些不便。毕竟所谓的宣慰司是针对外人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宣慰这个名词。所以在这上面众人觉得可以改个名字更合适些,这名字究竟怎么改也不难,这个比较好讨论。
没花多少时间,众人就提出了好几个名字,这已经算是小事了,关键一点是这个问题终于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大伙也不会再沾上麻烦。
既然朝堂上有了结论,朱慎锥也就趁热打铁,把这件事当众决定了下来。
随后,就让内阁正式起草旨意,以确立在新大陆的外藩管理方式。另外为避免后续的麻烦,和以后再外封宗室的流程,更规定了这种制度的延续,这也算是朱慎锥早就想过的结果。
今天的朝会因为此事晚下朝了整整一个多时辰,等结束后下朝都已午时了。
朱慎锥从龙椅起身,在群臣的行礼中转身离开,等出了大殿,朝着乾清宫方向而去的时候,一个早就等在路边的太监垂手先等皇帝路过,随后这才上前和跟随皇帝的卢九德轻声说了一句什么,卢九德凝神点头,再挥手示意让他离开。
接着他快步上前跟着皇帝回到了乾清宫,先服侍皇帝更衣,事毕后这才把刚才得来的消息轻声告诉皇帝。
“人在哪里?”
“奴婢已让人来乾清宫了,现在在外面候着呢。”
“让他进来!”
“是……。”
片刻,一个太监从外面走了进来,这个太监见到皇帝后连忙上前磕头行礼,口称奴婢见过万岁爷。
仔细打量着这个太监,对方年龄不小了,比卢九德还略大些,鬓角已都花白,身材高大,容貌硬朗,假如不是没有胡子,又穿着太监的服饰,或许根本不会把他和太监联系在一起。
“方正化!”
“奴婢在!”
“起来吧……。”
“谢万岁爷……。”
方正化从地上爬起,垂着双手站在一旁,微微低着头不敢正视皇帝。
要说这方正化在宫中也是一号人物,当年可是和王承恩平起平坐的大太监。崇祯年时,方正化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提督过御马监,其地位在宫中算得上排名前几位的。
别看卢九德现在在皇帝身边伺候,又执掌司礼监,可在当年卢九德只是方正化手下的小太监而已。方正化威风的时候卢九德根本就没出头呢,就连曹化淳的地位也只不过和方正化差不多罢了。
而且方正化这人虽是太监,但孔武有力,更有着一身好武艺,在宫中算得上是绝顶高手,别说普通人了,就连锦衣卫的高手往往也不是方正化的对手,据说方正化拳脚功夫相当了得,三五个好手都近不了身,尤其是一杆大枪使得出神入化,让人叹服。
后世金庸写笑傲江湖的时候,书中有本贯穿始终的秘籍叫《葵花宝典》,还有从《葵花宝典》衍生出来的《辟邪剑法》。而这本秘籍的创始者恰恰就是以方正化为原型的,如此可见方正化的本事。
方正化不仅武艺不凡,在宫内外的名声也是不错,他是太监中极少数为人正直不阿的人。早年间方正化在司礼监做事极其认真,对于公务一丝不苟,从不徇私枉法,更不以势压人。
对于皇帝更是忠心耿耿,还是太监群体中难得的清廉人,对于边关将领和朝外的官员所献的银子自己分文不取,全部交由皇帝处置,如此作为可堪称太监中的清流,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不过方正化这人性格耿直,崇祯皇帝又性子多疑,虽然信任方正化却没有真正重用过他。再加上当初王承恩的缘故,方正化虽然地位不低,可实权却不如王承恩,负责的事务也基本都是外朝的事,甚至在不少时候还多次作为监军代表皇帝安抚边军,巡视边防,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宫中。
朱慎锥以靖难入京后,掌控宫中就对司礼监和宫中太监进行了一番清洗,尤其是前者更进行了调整,其中王承恩直接打发给了崇祯皇帝,和他的主子一起被软禁,之后因为发生了些事,王承恩最终被赐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太监被边缘化,或者打发出宫守陵养老去了,这一番清洗后像卢九德这样的人渐渐崭露头角,而方正化这样的老人却逐步边缘化,现在方正化早就不是司礼监秉笔了,也不再提督御马监,除了品级不变之外,只在东厂那边挂了个名而已。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之前围绕新大陆设置州府一事基本是针对此事究竟能不能做或者不做而言,但现在王命璿却提出了另一个新方案,那就是按照宣慰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大明宣慰司制度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关键在于在形式和名义上拥有大明的宗主地位,可在实际地方的管理方面却延续藩国原本的制度。这样一来等于大明虽然拥有主权却承认了对方在藩国的实际统治,可以自行设置官府衙门,任命官员,进行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甚至连军队也能自行成立,拥有极强的自主权。可同时大明也拥有对藩国的征税权和驻军权,再加上对后续藩王册封必须要得到大明的同意以确定其法理性。
这种制度一般都用在地区偏远的地方,或者大明周边的藩国上,比如大明开国最初所设置的三宣六慰就是这样。另外,云贵川等地的土司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宣慰司制度,但采取了地方官府和宣慰司并行的政策又和外藩有所不同。
“老大人,如按您的意思,宋国和永国就成了真正的外藩了,如此做是否不妥?”有人忍不住出言问道,这话明显觉得这样做不好。
王命璿直接反问:“宋国和永国本就是外藩,难道不是?既然如此又有什么不妥?就算是设置州府,其主要目的不过是确定我大明在那边的统治权,此外就是税赋和管理了。”
“如宋国和永国就在我大明周边也就罢了,但其却在新大陆,相隔何其遥远?刚才老夫听诸位争论了这么久也早就听明白了,如能按祖制在其设置州府还需争论什么?直接做就是了,何必再上廷议?”
说到这,王命璿的目光往殿上官员们一扫,平静道:“既然争论,那就是设置州府本就不便,更不用说后续派驻官员了。假如这件事如此确定又做不下来,我朝廷的脸面何在?”
“现在同开国时的情况不同,略有变通也是自然,老夫建议改设置州府改为宣慰司,这样变通难道不好么?假如诸位大人有更好的法子自然没问题,如是没有,倒不如考虑老夫这个提议。”
说完后,王命璿退回了原本的位置不再开口,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怎么回答。
大家都不傻,知道这件事的棘手,同时也明白王命璿这番话的确有理。
新大陆不比其他地方,设置州府的难处极大,尤其是后续派驻官员更难上加难。假如自己强行要按祖制来做,弄不好皇帝当廷顺水推舟就把这件事让自己去负责了,这不等于给自己找了一个大麻烦么?
之前争论激烈的那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品级不高的言官,他们无论官职和地位都不高,而且言官嘛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吵的再厉害也是正常的。可一旦这件事确定下来,这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却绝对不可能去负责此事的,最终的任务还是要落在各部部堂级别的大佬身上,或者直接丢回内阁,如此一来就更难接受了。
“臣以为王大人的建议倒是不错,在新大陆设置宣慰司是个好办法,不管如何这样做能解眼下之急,等日后时机成熟再从宣慰司转为流官也是可行的。”此时,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王命璿的建议。
“臣也觉得目前宣慰司的设置要比直接设置州府来得更妥当些,臣附议!”既然有第一个,那么就有第二个,很快又有人表示赞同。
随着先后几个人对王命璿的提议表示认可,其他人不由得也微微动心了。是啊!目前的情况立即设置州府难度的确大,而放之不管不顾也是不成。既然如此倒不如取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设置宣慰司,以此来解决目前问题。
一旦宣慰司设置,虽表面上等于放权给了宋王和永王,让其成为了真正的藩王,能有自己设置官府,任命官员,甚至组建真正的军队等等。可从宣慰司的制度来看,新大陆那边的领土依旧属于大明的,而大明也有权从宋国和永国收取赋税,甚至派驻军队,这样一来在形式上也算确保了根本。
就和云贵川地区的土司一样,先用这种办法安抚和稳定住地方,等以后时机成熟再慢慢实施类同改土归流的政策,逐步在当地设置官府派驻官员就行了。反正这件事不急,宋国和永国的建立时间如今也不长,先这样糊弄着,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再让后人来处理就行了,说不定后人的智慧比他们更高,有更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暂且搁置争议,从宣慰司制度先做,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好。至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事,这个还管那么多干嘛?朝堂上的大臣们许多年龄都不小了,别说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一大把,就算是七八十的老人也有不少,这些人能活十年二十年都是两说,就算是最年轻的官员恐怕也活不到五十年后。
等这代人全部老死,这个包袱就丢给了后人去处置,到时候朝廷再怎么干关他们什么事?自己死都死了,早就看不见了,眼不见心不烦还操这个心干嘛?
这样考虑就什么全想通了,之前的烦恼瞬间消散,回过神来的许多大臣们一个个陆续表态,都赞同王命璿的建议,在新大陆设置宣慰司。当然宣慰司的这个名字放在其他地方或许没问题,可放到宋国和永国却有些不便。毕竟所谓的宣慰司是针对外人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宣慰这个名词。所以在这上面众人觉得可以改个名字更合适些,这名字究竟怎么改也不难,这个比较好讨论。
没花多少时间,众人就提出了好几个名字,这已经算是小事了,关键一点是这个问题终于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大伙也不会再沾上麻烦。
既然朝堂上有了结论,朱慎锥也就趁热打铁,把这件事当众决定了下来。
随后,就让内阁正式起草旨意,以确立在新大陆的外藩管理方式。另外为避免后续的麻烦,和以后再外封宗室的流程,更规定了这种制度的延续,这也算是朱慎锥早就想过的结果。
今天的朝会因为此事晚下朝了整整一个多时辰,等结束后下朝都已午时了。
朱慎锥从龙椅起身,在群臣的行礼中转身离开,等出了大殿,朝着乾清宫方向而去的时候,一个早就等在路边的太监垂手先等皇帝路过,随后这才上前和跟随皇帝的卢九德轻声说了一句什么,卢九德凝神点头,再挥手示意让他离开。
接着他快步上前跟着皇帝回到了乾清宫,先服侍皇帝更衣,事毕后这才把刚才得来的消息轻声告诉皇帝。
“人在哪里?”
“奴婢已让人来乾清宫了,现在在外面候着呢。”
“让他进来!”
“是……。”
片刻,一个太监从外面走了进来,这个太监见到皇帝后连忙上前磕头行礼,口称奴婢见过万岁爷。
仔细打量着这个太监,对方年龄不小了,比卢九德还略大些,鬓角已都花白,身材高大,容貌硬朗,假如不是没有胡子,又穿着太监的服饰,或许根本不会把他和太监联系在一起。
“方正化!”
“奴婢在!”
“起来吧……。”
“谢万岁爷……。”
方正化从地上爬起,垂着双手站在一旁,微微低着头不敢正视皇帝。
要说这方正化在宫中也是一号人物,当年可是和王承恩平起平坐的大太监。崇祯年时,方正化担任过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提督过御马监,其地位在宫中算得上排名前几位的。
别看卢九德现在在皇帝身边伺候,又执掌司礼监,可在当年卢九德只是方正化手下的小太监而已。方正化威风的时候卢九德根本就没出头呢,就连曹化淳的地位也只不过和方正化差不多罢了。
而且方正化这人虽是太监,但孔武有力,更有着一身好武艺,在宫中算得上是绝顶高手,别说普通人了,就连锦衣卫的高手往往也不是方正化的对手,据说方正化拳脚功夫相当了得,三五个好手都近不了身,尤其是一杆大枪使得出神入化,让人叹服。
后世金庸写笑傲江湖的时候,书中有本贯穿始终的秘籍叫《葵花宝典》,还有从《葵花宝典》衍生出来的《辟邪剑法》。而这本秘籍的创始者恰恰就是以方正化为原型的,如此可见方正化的本事。
方正化不仅武艺不凡,在宫内外的名声也是不错,他是太监中极少数为人正直不阿的人。早年间方正化在司礼监做事极其认真,对于公务一丝不苟,从不徇私枉法,更不以势压人。
对于皇帝更是忠心耿耿,还是太监群体中难得的清廉人,对于边关将领和朝外的官员所献的银子自己分文不取,全部交由皇帝处置,如此作为可堪称太监中的清流,也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不过方正化这人性格耿直,崇祯皇帝又性子多疑,虽然信任方正化却没有真正重用过他。再加上当初王承恩的缘故,方正化虽然地位不低,可实权却不如王承恩,负责的事务也基本都是外朝的事,甚至在不少时候还多次作为监军代表皇帝安抚边军,巡视边防,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宫中。
朱慎锥以靖难入京后,掌控宫中就对司礼监和宫中太监进行了一番清洗,尤其是前者更进行了调整,其中王承恩直接打发给了崇祯皇帝,和他的主子一起被软禁,之后因为发生了些事,王承恩最终被赐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太监被边缘化,或者打发出宫守陵养老去了,这一番清洗后像卢九德这样的人渐渐崭露头角,而方正化这样的老人却逐步边缘化,现在方正化早就不是司礼监秉笔了,也不再提督御马监,除了品级不变之外,只在东厂那边挂了个名而已。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