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西工大穷,也阻止不了谢威挥起来的锄头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316 西工大穷,也阻止不了谢威挥起来的锄头
(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王校长,那样的体系实在是太远了……不过目前,真的要想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预警机是必须先搞的!”

    谢威对卫长城那无把门的嘴无语了。

    这样的方案,也往上报?

    关键部队那些大佬们居然都觉得这方案可行,准备往这个方向发展。

    想法是没错的。

    问题是没有基础啊,技术基础可以慢慢解决,经济基础呢?

    “预警机?去年空警一号项目刚下马……”

    王志恒脸色更苦,“从69年空军提出研制预警机,启动926项目,我们先是改装图-4作为载机平台,后来利用运-8作为载机平台……测试过程中,一直都无法消除海面杂波信号,同时只能通过语音传输空中情报,目标航迹需要人工描绘……”

    通过王校长的介绍,谢威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国内早就已经开始搞预警机了。

    在他的印象中,国家搞预警机,是从1992年中国启动跟以色列关于“费尔康”预警机的谈判开始,毕竟这事情只要稍微对相关信息有关注的人都了解:因为西方的技术封锁,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施压,并且以终止军事援助威胁,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合同,拒绝向中国提供相关技术跟设备。

    中国转而寻求从俄罗斯引进四架改良版A-50预警机。

    然而,从大毛引进A-50预警机的计划,也在2002年夏季破产。

    还好,在以色列单方面终止预警机跟雷达系统出口合同后,中国在2000年启动自主预警机研制,最终在由简入繁、多路并行的研究策略下,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三个型号同时推进。

    谢威并不了解在引进费尔康雷达之前国内的预警机研制项目。

    “也就是说,空警一号下马是因为性能落后加上海面杂波信号无法消除等因素?”

    谢威听完后,皱起了眉头。

    要是这样,直接用有源相控阵雷达装到预警机上的方案,怕是也不太合适。

    对方问预警机,谢威的第一反应就是先搞空警-200,这款国内难度最低、性能最差的预警机研制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尤其是以运-8作为载机平台,内部空间大,即使因为工艺不够先进,一些设备大一些也没有问题。

    “听说你们不仅雷达项目技术先机,连通讯这块也走在前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见谢威皱起眉头不说话,王校长以为谢威在权衡利弊。

    按理,十号工程这样的项目即使不落户在601跟611这样专业的战机研究所里,也应该在西工大这种航空专业院校。

    可上级却把项目落户在了哈工大。

    “学校在搞有源相控阵雷达,如果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研发进度滞后,将会考虑直接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另外,学校正在研究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方面目前还有些欠缺,不过黄令仪先生很快就会带着她的团队跟中科院计算机所的骨干到学校……”

    对于王校长提出来的合作,谢威一点拒绝的意思都没有。

    搞出了歼-10,如果没有探测、跟踪距离更远的预警机,哪怕现在提前搞出PL-15这种射程超远、性能先进的导弹,也难以展现出真正的威力。

    瞧瞧自己那个时代,在国内吃饭都上不了桌,航展只配在角落待着,随意一张塑料布遮下机头的十爷,出去后,在ZDK-03预警机的作用下,战机跟地面雷达系统、防空系统有效整合成一个整体,不仅操翻了高贵的高卢小姐,也干翻了北方的肌肉猛男。

    预警机,必须搞!

    嗯,丢给西工大去搞,这样大家一起完成体系的建设。

    反正能提供的技术基础,已经告诉了对方。

    在这之前既然已经有研制预警机的经验,只是性能不行,自己再把空警-200、空警-500的技术特点说说,完全可以在歼-10搞出来的时候,就能通过数据链整合成一个整体。

    至于融合北斗系统,怕是得等等。

    部队没那么多钱,而国家往航天领域的投入,要等到欧洲宇航局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后,之前问“去月球干什么,能带来多少回报”的审批部门主管领导们才会意识到,先进技术只能自己搞。

    那时候才是航天快速发展的时期。

    “合作搞预警机,你们觉得如何?”

    叶明德算是明白为什么空军跟总后让他们来找哈工大了,敢情人家有了这么多技术。

    恰恰这些都是西工大所欠缺的。

    学习是肯定要学习的。

    何况,哈工大有钱啊。

    刘德宝正要答应,谢威急忙在他之前开口:“两位领导,我们现有的技术项目合作完全没有问题,贵校如果派遣技术人员来我校交流,我们非常欢迎。十号工程太复杂,学校人手不足,技术欠缺多……”

    听到谢威的话,刘德宝也反应了过来,急忙附和:“是啊,现在学校人手就紧张……而这次十号工程虽然重要,还有个给十号工程配套的更重要的核心机项目。实在抽不出人手搞预警机了。”

    开玩笑呢。

    现在学校立项的口子要收紧了。

    特别是一些大项目。

    搞十号工程就已经让七机部不少领导干部很不满了,甚至警告学校不允许挪用七机部相关项目的研发经费,更不准挪用学校建设经费。

    再增加飞机项目?

    到时候怕是会气得七机部的领导们直接杀伤门来,收回学校的项目自主权。

    “要不这样,贵校跟我们相互派遣部分教师?”

    王校长并不死心。

    西工大手里可没有项目自主权,关键没有能卖到国际市场获得经费的装备。

    西工大没有自己的完整项目,往往都是跟相关单位合作搞研究,负责某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就指着上级单位财政拨款。

    “王校长,我们学校的情况你们这几天也了解,没有多余的人手啊。不过我们倒是欢迎贵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学校支援……”

    刘书记这会儿变得精明起来。

    要哈工大的人?

    没可能的。

    哈工大非常欢迎西工大多支援一些航空相关的技术骨干过来。

    “两位领导,我们在探测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可以展开深入合作。另外,如果贵校在光敏元件、芯片等方面有产品设计,我们下属的14厂、华峰电子等,可以帮忙生产,从而推向市场……”

    谢威知道西工大的难处。

    在国家不停削减军费,部队各方面装备都欠缺的情况下,能往西工大投入的研发经费不多。

    “没问题!”

    “具体合作项目,你们可以跟刘书记以及张校长沟通……”

    谢威并不想参与到具体合作项目的讨论中去。

    “对了,我们已有的一些技术成果,可以向贵方转移……当然,不是免费的。”

    走到门口,谢威来了一句。

    明知道西工大没钱,谢威还是提出不免费转移技术,让王校长跟叶书记两人脸上神色尴尬,而刘德宝瞬间明白了谢威话里的意思。

    谢威的锄头,连中科院都要挥,终究还是没准备放过西工大。

    “谈完了?”

    “差不多了,剩下的得你们去谈。”

    谢威把大概情况跟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鸣秋,长时间的一起坑人,不用谢威多说,张鸣秋就明白了谢威的意思。

    “吴浩文在给吴总介绍详细情况。吴总对动力团队所做的工作很满意,也非常高兴。”

    分别时,张鸣秋告诉了谢威关于吴总对学校动力团队的态度。

    “他肯定高兴啊,学校团队一直都在用三元流动理论进行涡扇-6的改进工作。”

    谢威随口回答,随后就去了动力研究室。

    在当初开始搞涡扇发动机时,谢威知道核心机难度更大,加上经费不足,就让负责动力方面的吴文浩带着团队以涡扇-6的技术资料为基础,不急着去提升涡扇-6的性能,而是利用吴仲华主持学习班后无偿赠送给学校的“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计算程序包”,开始从细节上修改涡扇-6的叶轮设计。

    以此来解决涡扇-6的稳定性,增加使用寿命。

    由于没有微型计算机的辅助,进展很慢。

    “你们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错!虽然进度慢,但是方向是对的,而且这一年多的改进,可以大大地提升涡扇-6的稳定性……我们的核心机可以以你们现在的工作成果为基础……”

    谢威刚到,吴老就兴奋地告诉他。

    “吴总,这段时间麻烦您先为设计团队培训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会尽快催促国防科大把银河一号送过来,另外,等黄先生到了,学校电子工程跟计算机会加快高性能微机的研制。”

    “好!好,你有事就先去忙,我先在这边继续熟悉情况。”

    于是,吴老到了哈工大,仅仅休息了不到6个小时,从进入动力研究室后,就开始投入了哈工大涡扇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中。

    “这下不担心人会离开了。”

    谢威很满意。

    当即把吴浩文叫到了外面,“吴教授,后面辛苦您了,管理方面的工作……”

    “谢威啊,你这太客气了,都是为国家工作!”

    吴浩文没有因为谢威让他从技术负责转向管理方面的工作就生气,“之前我本来就不熟悉涡扇发动机,也是学校抽调不出人,我才担起来。现在有吴教授这样的行业泰斗主持工作,我身上的压力顿时就轻松多了。”

    他说的是真心话。

    在之前学校调他这个原本搞火箭发动机的人来主持涡扇发动机的工作,就让他感觉到压力很大;在听到十号工程启动,先期准备以涡扇-10作为发动机,甚至以歼-7为基础,准备出口的超-7,也是以涡扇-6为基础,他本就大的压力陡然增加。

    国家众多的战机项目,都因为配套发动机跟不上,研究进度迟缓。

    如此压力,真不应该他一个搞火箭发动机的人来承受的。

    “……”

    谢威没想到吴浩文是这样的心态,亏得他还担心吴教授有些失落。

    突然,谢威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像国内搞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吴姓比较多?

    “怎么了?”

    看到谢威脸上神色,吴浩文问道。

    “没。我琢磨着微机得尽快投入使用才行……我先去找于主任。”

    谢威那怪异的想法,自然不好提出来跟吴浩文讨论。

    看着谢威急忙离去的背影,吴浩文总觉得这小子憋着什么坏,可实在想不明白,也没有丝毫证据,只能无奈地摇摇头,随后又投入工作了。

    “我还以为你把我们这边忘了呢!你都多长时间没有过来了?”

    见到谢威,于国峰就是一通数落。

    “不是忙嘛!”

    谢威无语了,自己还没找于国峰的麻烦呢,一个微型计算机搞了这么长时间,都还没有成功。

    要知道,微型计算机项目,从立项开始就是学校重点倾斜资源的项目。

    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或是各种配套,都是最优级别。

    “前两天找你的时候,你不在,问了才知道你去首都了,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小莫没有告诉你吗?”

    于国峰拉着谢威就往实训室走。

    边走边抱怨。

    “啊?我回来都没遇到莫灵羽……”

    “你们闹矛盾了?”

    于国峰问谢威。

    “没有啊?她不是春节前就要出国嘛,估计是忙着准备出国的事情。”

    谢威摇头。

    看着他不像撒谎的意思,可总觉得两人之间关系出现了问题的于国峰也觉得不好干涉谢威的个人感情问题。

    “微型计算机搞出来了,按照你的要求,现在虽然运行CAD软件还有些卡顿,不过已经可以用于设计了……”

    搞出来了?

    谢威觉得这是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听到的最好消息。

    微型计算机啊!

    有了这东西,特别是能带动他从一开始就要求能进行辅助设计的CAD软件,无论是歼-10还是涡扇-10,设计进度会快很多!

    谢威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还没进实验室,就被于国峰给拉住了,“换衣服,穿鞋套,这里面改成恒温无尘实验室了。”

    啊?

    自己貌似、好像也没有太久没到计算机这边的实验室啊!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