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
张纯一张嘴,袁倾城就想翻白眼,‘还真教官家给说中了,蠢蠢这货成事不足,偏偏还特别爱搞事,我儿子赵兴和赵盛才九岁,赵锦才四岁,着什么急谋划前程,再说,这事有官家操办,咱们操哪门子心?’
不想,听张纯提起这茬,李琳和麻晓娇都坐正了一些,只有叶诗韵跟她一样漫不经心。
“你说的是皇子出阁一事吧?”李琳问。
皇子出阁是指皇子成年后离开皇宫,前往自己的府邸居住,同时获得相应的封号、官职和权力,是皇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这个成年,不是说皇子真的成年,而是通常在皇子十岁以上(具体年龄因皇帝态度、皇子地位等有所差异),由朝廷安排出阁事宜。
——这也会因政治需要提前或延后。
放在别的赵宋王朝的皇帝那里,皇子出阁时通常都会被授予王爵(如亲王、郡王等),并赐予相应的封号(如“燕王”、“许王”等),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朝廷还会为皇子修建或分配专门的府邸,作为其出阁后的居所,府邸的规格根据爵位等级而定。
出阁后的皇子可能还会被授予一些荣誉性或实际性的官职,参与部分朝政(但赵宋王朝为防皇子干政,实际权力通常受限),同时拥有自己的幕僚和下属机构。
总之,对皇子而言,出阁标志着从皇子身份向独立宗室成员的转变,是其政治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对朝廷来说,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对皇室成员的优待,也通过规范皇子的居住和权力范围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赵俣绝对是赵宋王朝历任皇帝中最特殊的存在。
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是赵宋王朝除了赵匡胤以外最伟大的皇帝,还在于他的儿子太多、女人也多。
这小男孩长到十岁,就开始发育了,甚至很快就会性成熟了。
而后宫中的女人这么多,赵俣是能干,可也肯定不能满足数千个女人,她们中必然有欲求不满的。
偏偏,赵俣这个人还很自私,喜欢把自己宫里的女人上了先占为己有,进而已经跟自己宫里的大多数女人发生过关系。
这万一哪个赵俣上过的女人憋坏了,打起了皇子的主意,那不就造成皇室丑闻了嘛。
关键,涉及到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儿子,赵俣也不好处理。把他们弄死吧,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虎毒还不食子;要是不弄死他们吧,他们都给赵俣戴绿帽子了,这也太有损赵俣皇帝的威严了,万一这事再传出去,赵俣只怕会被人笑话上千年,甚至更久。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谏官建议,让赵俣早一点放皇子出阁,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绿自己,自己再亲手弄死自己的儿子,赵俣当即就同意了。
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赵俣的儿子实在太多,这要是都封王,都给修建专门的府邸,太不现实。
朝廷现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只等方案研究好,就会让年纪够了的皇子出阁。
赵俣的庶长子赵衍,今年已经十一了,再过几个月就十二了,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没准会出事,所以,皇子出阁这件事不会拖得太久,最晚,年前就得办。
而麻晓娇的长子赵棣、叶诗韵的长子赵存、李琳的长子赵擎、张纯的长子赵樘也全都超过十岁了,肯定是第一批出阁的皇子。
试问,做母亲的,怎么可能不为自己儿子的前程担忧?
这也就不怪张纯会提议此事,以及李琳和麻晓娇如此重视此事了。
倒是叶诗韵想得比较开。她想着,反正自己的儿子是皇帝的儿子,未来还能差得了?再说,这不还有自己嘛,最多自己给自己的儿子想点赚钱的主意,当个富家翁总归没问题,所以根本就不担心。
关键,叶诗韵对自己儿子的未来也没什么期待,不像张纯、李琳、麻晓娇,希望自己的儿子从政、从军、有出息。
麻晓娇说:“官家皇子太多了,不可能全都封王,如果全都封王,不仅朝廷的财政压力太大,这王爵也就不值钱了。”
叶诗韵说:“全都给建府邸,也不可能,皇城中哪有这么多地方。”
张纯说:“王位、府邸都是小事,皇帝的儿子,再差,也少不了一世荣华富贵,我所说的谋划,是更重要的事。”
这回,就连袁倾城都坐不住了,她问:“什么更重要的事?”
没办法,袁倾城的儿子赵兴、赵盛就算这次不出阁,明年也肯定得出阁。
赵俣说的好听,会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安排妥当,但毕竟赵俣的儿子那么多,狼多肉少,也身为人母,袁倾城怎能不为自己的骨肉细细筹谋?
张纯看了袁倾城一眼,似乎在说:“我可还没消气呐!”
但张纯还是答道:“解除对皇子的限制。”
为了防止皇子干政,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
皇子等宗室成员虽然年纪很小就可以封官、封爵,但大多是只有官位、爵位名号而无具体实权的武官。即便能出席朝会,也被规定不准对朝廷大事、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只能作为一种象征存在,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利。
宋神宗规定,宗室子弟授官者,不可以在河北、河东、陕西及四川任职,因为这些地方要么靠近边境,要么容易形成割据,防止他们与地方势力勾结。同时,宗室子弟不能担任能够带兵的武官,也基本不可能任相——两宋时期,仅有宋太宗八世孙赵汝愚担任过宰相,但不久也遭到贬谪。
宋英宗之前,宗室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依靠朝廷授予的虚职生活。宋神宗时期虽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但依然有诸多限制,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他们通过科举掌握过多权力,威胁皇权。
赵姓宗室在京城需由朝廷统一盖房子,集中居住,不能随意选择居住地点。他们外出要申请,回来还要登记,并且中途在街上下马都不行,违反制度会受到惩罚。此外,他们会客也受到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与朝中大臣、官员见面,除非得到批准。
通过这些措施,赵宋王朝有效地限制了皇子及宗室成员的权力,基本杜绝了他们干政和争夺皇权的情况,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定,不仅造成了赵宋王朝的皇子及宗氏人才的大大浪费,还几乎把他们当成囚徒一样囚禁起来,关键,历史上,金人南下时,还造成了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耻。
张纯要是说别的事,已经跟赵俣接上头的袁倾城,真不感兴趣,也真不会支持张纯。
但张纯要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还皇子自由,那身为皇子母亲的袁倾城,肯定得支持张纯,毕竟,就像张纯所说的,王位、府邸都是小事,但自由就不同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儿子一直被“囚禁”到死。
李琳一直都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军,替自己完成征战沙场的梦想,所以肯定是最支持张纯的。
李琳说:“此事我已与官家聊过,官家虽未明说,但我观他也有放皇子出去历练为我大宋效力之意,只是朝中大臣坚决反对此事,官家才没有松口。”
麻晓娇问:“那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大臣同意此事?”
叶诗韵说:“皇子、宗氏如果从政、从军、从商,肯定会跟大臣产生竞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点头的。”
张纯微微一笑:“容不得他们不同意。”
“此话怎讲?”袁倾城问。
“由于官家皇子太多,按照以往制定的规定,根本无法安置这么多皇子,他们总不能让官家将生下的皇子掐死以及禁止官家继续生皇子吧?”张纯说。
别说赵俣可是有强大军功的皇帝说一不二,就算赵俣是宋仁宗那样的窝囊皇帝,大臣也不敢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四女不约而同的点头,认可了张纯所说的。
“府邸就不说了,皇城没这么多地方就是没这么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协,允许皇子自己随意选择居住地点,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统治极其混乱,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将大量关键将领都封为王爷,导致王爷数量激增到了两千七百位左右,出现了“王爷多如狗,爵爷满街走”的特殊局面,这是特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爷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藩王制度,规定皇帝的儿子除继承皇位者外,其余都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继承亲王爵位者外,其余都封郡王。这种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王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记载,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个亲王、九百二十四个郡王。这些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官家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那么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绝对要远远超过明朝的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关键,咱们大宋,封王也较为谨慎,异姓王数量很少,亲王数量更是相对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
“可不给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礼制。”
“而且,封亲王,还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择,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谈,谈好了,就有望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四女听言,眼睛一亮!
甚至就连叶诗韵都说:“展开讲讲。”
张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给官家献的解决这个难题的计策,参考的是清朝的封王政策,即:功封,及递降袭爵。
这么做的好处是:
一来,这能大大减少王爷的数量,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功封就意味着皇子们不能再仅凭出身坐享其成,得凭真本事挣爵位,有多大能力就享多大待遇。那些没什么功绩的皇子,顶多封个低阶爵位,不会像明朝那样躺平也能占着亲王、郡王的俸禄,朝廷的钱能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军饷、比如民生。
二来,这能激励皇子上进。递降袭爵就是说,父辈是亲王,儿子若没功绩,可能就降为郡王,再下一代没本事,继续往下降,直到成为普通宗室。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保住家族地位,就得主动去做事——从政能治理地方,从军能戍守边疆,就算从商、治学,只要做出成绩,朝廷认可了,就能凭功劳晋爵。久而久之,宗室里能多出些有用的人才,不再是一群只知享乐的闲人,这对我大宋来说是盘活了宗室资源。
三来,宗室实力强大了,也能平衡朝堂势力。
官家很认可我的计策。”
顿了顿,张纯又说:“现在的问题是,大臣虽然觉得我的计策不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计策,但他们又不愿意看到宗室崛起,抢夺他们手上的权力,所以不肯松口,此事就僵在这里。”
李琳很干脆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么?”
张纯直言不讳地说:“联系后宫妃嫔,让她们说服自己娘家支持此策,跟她们陈述利害关系,说清楚这是大家都受益之事,只要有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此策,官家就能顺势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为何不请官家或皇后下旨?”麻晓娇问。
“解除皇子身上的限制,最受影响之人就是太子……”
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之所以如此限制皇子、宗室,原因之一就是免得皇子或者宗室中出现政治强人威胁到皇权。
所以,站在皇后郑显肃和太子赵寿的角度,肯定不愿意解开其他皇子身上的枷锁。
这样一来,赵俣就不好亲自出面来办这件事了。
那她们几个私底下去串联此事,就是最优解。
等生米煮成熟饭,郑显肃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最多赵俣象征性地收拾她们一顿,也就是了。
完美。
……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张纯一张嘴,袁倾城就想翻白眼,‘还真教官家给说中了,蠢蠢这货成事不足,偏偏还特别爱搞事,我儿子赵兴和赵盛才九岁,赵锦才四岁,着什么急谋划前程,再说,这事有官家操办,咱们操哪门子心?’
不想,听张纯提起这茬,李琳和麻晓娇都坐正了一些,只有叶诗韵跟她一样漫不经心。
“你说的是皇子出阁一事吧?”李琳问。
皇子出阁是指皇子成年后离开皇宫,前往自己的府邸居住,同时获得相应的封号、官职和权力,是皇室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这个成年,不是说皇子真的成年,而是通常在皇子十岁以上(具体年龄因皇帝态度、皇子地位等有所差异),由朝廷安排出阁事宜。
——这也会因政治需要提前或延后。
放在别的赵宋王朝的皇帝那里,皇子出阁时通常都会被授予王爵(如亲王、郡王等),并赐予相应的封号(如“燕王”、“许王”等),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朝廷还会为皇子修建或分配专门的府邸,作为其出阁后的居所,府邸的规格根据爵位等级而定。
出阁后的皇子可能还会被授予一些荣誉性或实际性的官职,参与部分朝政(但赵宋王朝为防皇子干政,实际权力通常受限),同时拥有自己的幕僚和下属机构。
总之,对皇子而言,出阁标志着从皇子身份向独立宗室成员的转变,是其政治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对朝廷来说,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对皇室成员的优待,也通过规范皇子的居住和权力范围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赵俣绝对是赵宋王朝历任皇帝中最特殊的存在。
他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他是赵宋王朝除了赵匡胤以外最伟大的皇帝,还在于他的儿子太多、女人也多。
这小男孩长到十岁,就开始发育了,甚至很快就会性成熟了。
而后宫中的女人这么多,赵俣是能干,可也肯定不能满足数千个女人,她们中必然有欲求不满的。
偏偏,赵俣这个人还很自私,喜欢把自己宫里的女人上了先占为己有,进而已经跟自己宫里的大多数女人发生过关系。
这万一哪个赵俣上过的女人憋坏了,打起了皇子的主意,那不就造成皇室丑闻了嘛。
关键,涉及到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儿子,赵俣也不好处理。把他们弄死吧,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虎毒还不食子;要是不弄死他们吧,他们都给赵俣戴绿帽子了,这也太有损赵俣皇帝的威严了,万一这事再传出去,赵俣只怕会被人笑话上千年,甚至更久。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谏官建议,让赵俣早一点放皇子出阁,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子绿自己,自己再亲手弄死自己的儿子,赵俣当即就同意了。
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实施,主要是因为,赵俣的儿子实在太多,这要是都封王,都给修建专门的府邸,太不现实。
朝廷现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只等方案研究好,就会让年纪够了的皇子出阁。
赵俣的庶长子赵衍,今年已经十一了,再过几个月就十二了,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没准会出事,所以,皇子出阁这件事不会拖得太久,最晚,年前就得办。
而麻晓娇的长子赵棣、叶诗韵的长子赵存、李琳的长子赵擎、张纯的长子赵樘也全都超过十岁了,肯定是第一批出阁的皇子。
试问,做母亲的,怎么可能不为自己儿子的前程担忧?
这也就不怪张纯会提议此事,以及李琳和麻晓娇如此重视此事了。
倒是叶诗韵想得比较开。她想着,反正自己的儿子是皇帝的儿子,未来还能差得了?再说,这不还有自己嘛,最多自己给自己的儿子想点赚钱的主意,当个富家翁总归没问题,所以根本就不担心。
关键,叶诗韵对自己儿子的未来也没什么期待,不像张纯、李琳、麻晓娇,希望自己的儿子从政、从军、有出息。
麻晓娇说:“官家皇子太多了,不可能全都封王,如果全都封王,不仅朝廷的财政压力太大,这王爵也就不值钱了。”
叶诗韵说:“全都给建府邸,也不可能,皇城中哪有这么多地方。”
张纯说:“王位、府邸都是小事,皇帝的儿子,再差,也少不了一世荣华富贵,我所说的谋划,是更重要的事。”
这回,就连袁倾城都坐不住了,她问:“什么更重要的事?”
没办法,袁倾城的儿子赵兴、赵盛就算这次不出阁,明年也肯定得出阁。
赵俣说的好听,会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安排妥当,但毕竟赵俣的儿子那么多,狼多肉少,也身为人母,袁倾城怎能不为自己的骨肉细细筹谋?
张纯看了袁倾城一眼,似乎在说:“我可还没消气呐!”
但张纯还是答道:“解除对皇子的限制。”
为了防止皇子干政,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措施:
皇子等宗室成员虽然年纪很小就可以封官、封爵,但大多是只有官位、爵位名号而无具体实权的武官。即便能出席朝会,也被规定不准对朝廷大事、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只能作为一种象征存在,没有参与讨论的权利。
宋神宗规定,宗室子弟授官者,不可以在河北、河东、陕西及四川任职,因为这些地方要么靠近边境,要么容易形成割据,防止他们与地方势力勾结。同时,宗室子弟不能担任能够带兵的武官,也基本不可能任相——两宋时期,仅有宋太宗八世孙赵汝愚担任过宰相,但不久也遭到贬谪。
宋英宗之前,宗室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依靠朝廷授予的虚职生活。宋神宗时期虽允许他们参加科举,但依然有诸多限制,其目的还是为了防止他们通过科举掌握过多权力,威胁皇权。
赵姓宗室在京城需由朝廷统一盖房子,集中居住,不能随意选择居住地点。他们外出要申请,回来还要登记,并且中途在街上下马都不行,违反制度会受到惩罚。此外,他们会客也受到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与朝中大臣、官员见面,除非得到批准。
通过这些措施,赵宋王朝有效地限制了皇子及宗室成员的权力,基本杜绝了他们干政和争夺皇权的情况,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定,不仅造成了赵宋王朝的皇子及宗氏人才的大大浪费,还几乎把他们当成囚徒一样囚禁起来,关键,历史上,金人南下时,还造成了史上最耻辱的靖康之耻。
张纯要是说别的事,已经跟赵俣接上头的袁倾城,真不感兴趣,也真不会支持张纯。
但张纯要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还皇子自由,那身为皇子母亲的袁倾城,肯定得支持张纯,毕竟,就像张纯所说的,王位、府邸都是小事,但自由就不同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儿子一直被“囚禁”到死。
李琳一直都想让自己的儿子从军,替自己完成征战沙场的梦想,所以肯定是最支持张纯的。
李琳说:“此事我已与官家聊过,官家虽未明说,但我观他也有放皇子出去历练为我大宋效力之意,只是朝中大臣坚决反对此事,官家才没有松口。”
麻晓娇问:“那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大臣同意此事?”
叶诗韵说:“皇子、宗氏如果从政、从军、从商,肯定会跟大臣产生竞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不会轻易点头的。”
张纯微微一笑:“容不得他们不同意。”
“此话怎讲?”袁倾城问。
“由于官家皇子太多,按照以往制定的规定,根本无法安置这么多皇子,他们总不能让官家将生下的皇子掐死以及禁止官家继续生皇子吧?”张纯说。
别说赵俣可是有强大军功的皇帝说一不二,就算赵俣是宋仁宗那样的窝囊皇帝,大臣也不敢有这样大逆不道的想法。
四女不约而同的点头,认可了张纯所说的。
“府邸就不说了,皇城没这么多地方就是没这么多地方,大臣最后只能妥协,允许皇子自己随意选择居住地点,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真正棘手的是王位问题。”
“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洪秀全死以后,太平天国内部统治极其混乱,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拉拢人心,将大量关键将领都封为王爷,导致王爷数量激增到了两千七百位左右,出现了“王爷多如狗,爵爷满街走”的特殊局面,这是特例,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就不提了。”
“除此之外,史上王爷最多的就是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恢复了藩王制度,规定皇帝的儿子除继承皇位者外,其余都封亲王,亲王的儿子除继承亲王爵位者外,其余都封郡王。这种制度使得明朝宗室成员数量不断增加,王爷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据记载,明朝一共出了八十七个亲王、九百二十四个郡王。这些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官家执意将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那么其所带来的财政压力,绝对要远远超过明朝的王爷给明朝的财政带来的压力,关键,咱们大宋,封王也较为谨慎,异姓王数量很少,亲王数量更是相对有限,大臣肯定不愿意看到官家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封王。”
“可不给皇子封王,又不符合我大宋的礼制。”
“而且,封亲王,还是封郡王,也不好抉择,总得有个评判标准吧?”
“既然如此,官家跟大臣就有得谈,谈好了,就有望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四女听言,眼睛一亮!
甚至就连叶诗韵都说:“展开讲讲。”
张纯不无得意地说:“这是我给官家献的解决这个难题的计策,参考的是清朝的封王政策,即:功封,及递降袭爵。
这么做的好处是:
一来,这能大大减少王爷的数量,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功封就意味着皇子们不能再仅凭出身坐享其成,得凭真本事挣爵位,有多大能力就享多大待遇。那些没什么功绩的皇子,顶多封个低阶爵位,不会像明朝那样躺平也能占着亲王、郡王的俸禄,朝廷的钱能花在更实在的地方,比如军饷、比如民生。
二来,这能激励皇子上进。递降袭爵就是说,父辈是亲王,儿子若没功绩,可能就降为郡王,再下一代没本事,继续往下降,直到成为普通宗室。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保住家族地位,就得主动去做事——从政能治理地方,从军能戍守边疆,就算从商、治学,只要做出成绩,朝廷认可了,就能凭功劳晋爵。久而久之,宗室里能多出些有用的人才,不再是一群只知享乐的闲人,这对我大宋来说是盘活了宗室资源。
三来,宗室实力强大了,也能平衡朝堂势力。
官家很认可我的计策。”
顿了顿,张纯又说:“现在的问题是,大臣虽然觉得我的计策不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计策,但他们又不愿意看到宗室崛起,抢夺他们手上的权力,所以不肯松口,此事就僵在这里。”
李琳很干脆地问:“你需要我们做什么?”
张纯直言不讳地说:“联系后宫妃嫔,让她们说服自己娘家支持此策,跟她们陈述利害关系,说清楚这是大家都受益之事,只要有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此策,官家就能顺势解开皇子身上的枷锁。”
“为何不请官家或皇后下旨?”麻晓娇问。
“解除皇子身上的限制,最受影响之人就是太子……”
赵宋王朝的历任皇帝和大臣之所以如此限制皇子、宗室,原因之一就是免得皇子或者宗室中出现政治强人威胁到皇权。
所以,站在皇后郑显肃和太子赵寿的角度,肯定不愿意解开其他皇子身上的枷锁。
这样一来,赵俣就不好亲自出面来办这件事了。
那她们几个私底下去串联此事,就是最优解。
等生米煮成熟饭,郑显肃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最多赵俣象征性地收拾她们一顿,也就是了。
完美。
……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