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文人墨客饮宴作诗乃是常见的景象,千百年来不乏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今日瞻雪阁内,数十位饱读诗书之辈云集于此,自然不会缺少这种即兴唱和的环节。
虽说有人提出不拘形式,诗词歌赋皆可,但是一般而言不会有人在这样的场合长篇大论,顶多便是一首诗或一曲小令。
薛淮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原身拥有非常深厚的诗书功底,虽说过往不以诗才闻名,应付当下的场合却也足够,必要时薛淮还可以求助前世的千古文华,想来足以让堂内心高气傲的同科进士们心悦诚服。
故此,薛淮稳坐高台,仿佛没有看见崔延卿敌视的目光。
高廷弼环视当场,微笑道:“今日虽非文会,单纯作诗难免少了几分意趣,不若添些彩头。等所有人都作完,我等公评今日魁首,如何?”
众人皆赞极妙。
高廷弼喜欢这种应者如云的感觉,遂朗声说道:“那我就先来助兴一手,我家中有一幅鹿山居士的《苕溪赋》,今日无论哪位同年之作夺得魁首,我都会将这幅墨宝赠给他。”
“《苕溪赋》?匡时兄当真舍得?”
坐在薛淮身旁的吴璟难掩震惊,余者表情大多如是。
鹿山居士便是数十年前过世的书法大家黄道周,他一生留下作品无数,其中《苕溪赋》被后人评为鹿山居士前十之作。
虽然这幅墨宝可能比不上千百年来的名家遗作,但也足以让堂内这些年轻官员眼热心跳。
高廷弼隐隐有些肉疼,面上笑容如沐春风:“若是赠给旁人,我心中肯定舍不得,但诸位同年皆是高才雅量之人,这幅《苕溪赋》无论交到谁的手中,都不会明珠蒙尘。”
他这番话风趣又坦诚,赢得众人的一致叫好。
另一边,崔延卿看起来已经恢复如初,只是脸上添了两分酒色。
崔氏乃高门豪族,崔延卿出手自然阔绰,他拿出的彩头是一幅两百余年前的名画《秋山图》,乃名家吴玉槐所作,登时又引来场间一片赞赏。
接下来众人视线的焦点汇聚在薛淮身上。
身为庚辰科三甲之一,薛淮清楚这种场合的潜规则,当即毫不犹豫地说道:“家中有一方名为漱玉的澄泥砚,储墨不冻,冬月尤宜,便以此物赠今日雅集之魁首。”
澄泥砚位列四大名砚,单论价值并不弱于高廷弼和崔延卿拿出来的名作。
薛家虽然不如崔氏豪富,毕竟是河东薛氏的近支,百年来诗书传家极有底蕴。
“薛侍读过谦了。”
礼部主事陈观岳爽朗一笑,坦然道:“三位家底殷厚,彩头皆非凡品,倒是令我好生为难。思来想去,我只好将家中珍藏十余年的两坛兰英酒拿出来,还望诸位莫要嫌弃。”
“好酒配好诗,如此最妙。”
高廷弼点头赞之,继而道:“这些彩头想来足够了,诸位意下如何?”
自然无人反对。
场中大多数年轻官员都没有一甲三人的身家,又做不到传胪陈观岳那般洒脱,既然高廷弼主动开口,他们当然不会自讨无趣。
若说一开始众人只想应景而作,如今面对黄道周的墨宝、吴玉槐的名画、漱玉砚这些宝贝,在场的读书人谁能不动心?
最重要的是随着彩头的不断增加,这场雅集必将成为一段佳话,若某人能以诗词夺得魁首,肯定能在京中名声大噪,最后的赢家可谓名利双收。
就在众人暗中苦思之时,大堂北面那道帷幕之后传来一道温婉的声音:“高修撰,不知小女子能否厚颜增一彩头?”
高廷弼微微一怔,旋即拊掌笑道:“自无不可!”
那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清倌人曲昭云徐徐道:“小女子素来敬仰饱学之士,今日能为诸位演奏助兴,心中无比欢喜与荣幸。小女子身无长物,唯有一具古琴来历不凡。此琴名为‘碧梧’,取凤栖于梧之意,或许能配得上今日雅集之魁首。”
她的嗓音轻柔又清澈,宛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
薛淮摩挲着掌中酒杯,平静地打量周遭,发现一众才子们眼神热切,显然是因为曲昭云口中的凤栖于梧之说。
不怪他们会浮想联翩,据说这位曲大家年近双十,说不定就有了隐退之心,今日若能得她所赠古琴,一来二去便有了交情,将来未必不能成为入幕之宾。
薛淮无声一笑,他不会轻视这种身不由己的女子,但也不愿和对方有太多的牵扯。
另一边高廷弼命人燃香,又让瞻雪阁的管事准备十余副文房四宝,限定一炷香内落笔,然后再由众人公评。
时间悄悄流逝,堂内的氛围渐渐变得紧张起来。
相较而言,崔延卿表现得最轻松,他仿佛已经忘掉先前薛淮施加的耻辱,端着酒盏走到薛淮身旁,轻声说道:“薛侍读,想不到你舍得拿出那方令尊留下来的名砚,崔某只好却之不恭。”
“……”
薛淮总算明白此人为何敢将天子视作史书上的昏君,公然把山东大旱美化成海晏河清,原来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自信。
“崔兄高兴就好。”
薛淮委实不想和他走得太近,万一被其传染同化,将来在朝堂上怕是怎么死都不知道。
见他转身就走,崔延卿冷哼一声,但也没有纠缠不休。
当一炷香燃尽,绝大多数人都已停笔,只有寥寥几人愁眉苦脸,显然是没有提前做准备亦或发挥不佳。
高廷弼没有去调侃那几人,他环视全场说道:“既然此事是我首倡,那就让我来抛砖引玉,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
“献丑了。”
高廷弼一笑,随即朗声读道:“题云,壬寅小年瞻雪阁领筵。”
“廿载寒灯映雪明,琼林宴罢剑初鸣。”
“鳌头已占三霄近,雁塔新题万古名。”
“玉斧修成阆苑稿,金銮待展稷臣情。”
“何当再借昆山屑?遍洒人间白玉京。”
念完这首诗,高廷弼朝众人拱手一礼,十分潇洒飘逸地说道:“还望诸位同年斧正。”
“好诗!气象宏阔,豪情满怀!”
“匡时兄才情横溢,愚弟拍马不及也!”
“诗好,字好,这份济世之心尤佳!当浮一大白!”
众人称赞不已。
这倒不是他们过于谄媚,高廷弼之作即便是提前准备,诗中气象确实值得赞许。
高廷弼连连自谦,举杯与众人对饮,眼中的欣喜和自得难以遮掩。
此作一出,不少年轻官员心中暗叹,高廷弼不愧状元之才,今日怕是不能与他争锋了。
但也有人性情爽直不拘小节,相继拿出自己的诗作请众人点评。
比如翰林院检讨吴璟便笑道:“诸君且听在下这首拙作。”
“篆香融雪润霜毫,醉里犹摹瘗鹤标。忽听高呼诗已成,笑抛玉管踏琼瑶。”
又有国子监学正郑玄明吟道:“门生相问治经难,笑指庭中三尺澜。冻透冰魂清彻骨,方知字字不虚看。”
翰林院庶吉士吴清岳紧随其后:“冻笔频住忘纪年,石渠旧梦尚萦缠。今宵忽化剡溪棹,载得冰心向酒边。”
国子监助教杨嗣修亦不甘示弱:“冰檐悬玉尺,寒素量才多。莫羡凌云木,春从涧底柯。”
席间热闹无比。
众人一边品评一边饮酒,逐一看下来,还是高廷弼那首最佳,倒也无人不服。
当陈观岳念出他那首四平八稳的七言诗,高廷弼悬着的心放松不少,随即和其他人一道,将视线投向还未展才的最后两人。
薛淮和崔延卿。
作为同科进士,众人对这二人的能力并不陌生,他们都以才情闻名,薛淮偏重于经史子集,而崔延卿的诗词文章于当世颇有名气。
简而言之,今日薛淮虽然给崔延卿来了一个下马威,在诗词一道上恐怕不是崔延卿的对手。
崔延卿对此确信无疑,他端起酒盏饮了一口,抬手指向墙边案上瓷瓶里的几株寒梅,悠悠道:“今日蒙薛侍读以金玉良言规劝,崔某心中明悟,得一小令,与诸君共勉,诗云——”
“璇霄碎玉堕雕栊,呵砚犹温未竞枰。”
这两句一出,高廷弼便心中一沉。
在场都是懂行之人,如何品不出崔延卿这两句的底蕴?
毫无疑问,他光是这两句就显出不俗意境,璇霄、碎玉、雕栊将冬日之景悉数描摹,后续“未竞枰”三字隐喻仕途之艰难,暗合薛淮先前让他几近无地自容的锋利言辞。
崔延卿转身看向神色平静的薛淮,不急不缓地念出后二句。
“忽觉星斗已移阙,梅影斜分剑上锋。”
他放下茶盏,微微挑眉道:“请薛侍读评之。”
满堂寂静。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今日瞻雪阁内,数十位饱读诗书之辈云集于此,自然不会缺少这种即兴唱和的环节。
虽说有人提出不拘形式,诗词歌赋皆可,但是一般而言不会有人在这样的场合长篇大论,顶多便是一首诗或一曲小令。
薛淮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原身拥有非常深厚的诗书功底,虽说过往不以诗才闻名,应付当下的场合却也足够,必要时薛淮还可以求助前世的千古文华,想来足以让堂内心高气傲的同科进士们心悦诚服。
故此,薛淮稳坐高台,仿佛没有看见崔延卿敌视的目光。
高廷弼环视当场,微笑道:“今日虽非文会,单纯作诗难免少了几分意趣,不若添些彩头。等所有人都作完,我等公评今日魁首,如何?”
众人皆赞极妙。
高廷弼喜欢这种应者如云的感觉,遂朗声说道:“那我就先来助兴一手,我家中有一幅鹿山居士的《苕溪赋》,今日无论哪位同年之作夺得魁首,我都会将这幅墨宝赠给他。”
“《苕溪赋》?匡时兄当真舍得?”
坐在薛淮身旁的吴璟难掩震惊,余者表情大多如是。
鹿山居士便是数十年前过世的书法大家黄道周,他一生留下作品无数,其中《苕溪赋》被后人评为鹿山居士前十之作。
虽然这幅墨宝可能比不上千百年来的名家遗作,但也足以让堂内这些年轻官员眼热心跳。
高廷弼隐隐有些肉疼,面上笑容如沐春风:“若是赠给旁人,我心中肯定舍不得,但诸位同年皆是高才雅量之人,这幅《苕溪赋》无论交到谁的手中,都不会明珠蒙尘。”
他这番话风趣又坦诚,赢得众人的一致叫好。
另一边,崔延卿看起来已经恢复如初,只是脸上添了两分酒色。
崔氏乃高门豪族,崔延卿出手自然阔绰,他拿出的彩头是一幅两百余年前的名画《秋山图》,乃名家吴玉槐所作,登时又引来场间一片赞赏。
接下来众人视线的焦点汇聚在薛淮身上。
身为庚辰科三甲之一,薛淮清楚这种场合的潜规则,当即毫不犹豫地说道:“家中有一方名为漱玉的澄泥砚,储墨不冻,冬月尤宜,便以此物赠今日雅集之魁首。”
澄泥砚位列四大名砚,单论价值并不弱于高廷弼和崔延卿拿出来的名作。
薛家虽然不如崔氏豪富,毕竟是河东薛氏的近支,百年来诗书传家极有底蕴。
“薛侍读过谦了。”
礼部主事陈观岳爽朗一笑,坦然道:“三位家底殷厚,彩头皆非凡品,倒是令我好生为难。思来想去,我只好将家中珍藏十余年的两坛兰英酒拿出来,还望诸位莫要嫌弃。”
“好酒配好诗,如此最妙。”
高廷弼点头赞之,继而道:“这些彩头想来足够了,诸位意下如何?”
自然无人反对。
场中大多数年轻官员都没有一甲三人的身家,又做不到传胪陈观岳那般洒脱,既然高廷弼主动开口,他们当然不会自讨无趣。
若说一开始众人只想应景而作,如今面对黄道周的墨宝、吴玉槐的名画、漱玉砚这些宝贝,在场的读书人谁能不动心?
最重要的是随着彩头的不断增加,这场雅集必将成为一段佳话,若某人能以诗词夺得魁首,肯定能在京中名声大噪,最后的赢家可谓名利双收。
就在众人暗中苦思之时,大堂北面那道帷幕之后传来一道温婉的声音:“高修撰,不知小女子能否厚颜增一彩头?”
高廷弼微微一怔,旋即拊掌笑道:“自无不可!”
那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的清倌人曲昭云徐徐道:“小女子素来敬仰饱学之士,今日能为诸位演奏助兴,心中无比欢喜与荣幸。小女子身无长物,唯有一具古琴来历不凡。此琴名为‘碧梧’,取凤栖于梧之意,或许能配得上今日雅集之魁首。”
她的嗓音轻柔又清澈,宛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
薛淮摩挲着掌中酒杯,平静地打量周遭,发现一众才子们眼神热切,显然是因为曲昭云口中的凤栖于梧之说。
不怪他们会浮想联翩,据说这位曲大家年近双十,说不定就有了隐退之心,今日若能得她所赠古琴,一来二去便有了交情,将来未必不能成为入幕之宾。
薛淮无声一笑,他不会轻视这种身不由己的女子,但也不愿和对方有太多的牵扯。
另一边高廷弼命人燃香,又让瞻雪阁的管事准备十余副文房四宝,限定一炷香内落笔,然后再由众人公评。
时间悄悄流逝,堂内的氛围渐渐变得紧张起来。
相较而言,崔延卿表现得最轻松,他仿佛已经忘掉先前薛淮施加的耻辱,端着酒盏走到薛淮身旁,轻声说道:“薛侍读,想不到你舍得拿出那方令尊留下来的名砚,崔某只好却之不恭。”
“……”
薛淮总算明白此人为何敢将天子视作史书上的昏君,公然把山东大旱美化成海晏河清,原来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自信。
“崔兄高兴就好。”
薛淮委实不想和他走得太近,万一被其传染同化,将来在朝堂上怕是怎么死都不知道。
见他转身就走,崔延卿冷哼一声,但也没有纠缠不休。
当一炷香燃尽,绝大多数人都已停笔,只有寥寥几人愁眉苦脸,显然是没有提前做准备亦或发挥不佳。
高廷弼没有去调侃那几人,他环视全场说道:“既然此事是我首倡,那就让我来抛砖引玉,如何?”
众人纷纷点头。
“献丑了。”
高廷弼一笑,随即朗声读道:“题云,壬寅小年瞻雪阁领筵。”
“廿载寒灯映雪明,琼林宴罢剑初鸣。”
“鳌头已占三霄近,雁塔新题万古名。”
“玉斧修成阆苑稿,金銮待展稷臣情。”
“何当再借昆山屑?遍洒人间白玉京。”
念完这首诗,高廷弼朝众人拱手一礼,十分潇洒飘逸地说道:“还望诸位同年斧正。”
“好诗!气象宏阔,豪情满怀!”
“匡时兄才情横溢,愚弟拍马不及也!”
“诗好,字好,这份济世之心尤佳!当浮一大白!”
众人称赞不已。
这倒不是他们过于谄媚,高廷弼之作即便是提前准备,诗中气象确实值得赞许。
高廷弼连连自谦,举杯与众人对饮,眼中的欣喜和自得难以遮掩。
此作一出,不少年轻官员心中暗叹,高廷弼不愧状元之才,今日怕是不能与他争锋了。
但也有人性情爽直不拘小节,相继拿出自己的诗作请众人点评。
比如翰林院检讨吴璟便笑道:“诸君且听在下这首拙作。”
“篆香融雪润霜毫,醉里犹摹瘗鹤标。忽听高呼诗已成,笑抛玉管踏琼瑶。”
又有国子监学正郑玄明吟道:“门生相问治经难,笑指庭中三尺澜。冻透冰魂清彻骨,方知字字不虚看。”
翰林院庶吉士吴清岳紧随其后:“冻笔频住忘纪年,石渠旧梦尚萦缠。今宵忽化剡溪棹,载得冰心向酒边。”
国子监助教杨嗣修亦不甘示弱:“冰檐悬玉尺,寒素量才多。莫羡凌云木,春从涧底柯。”
席间热闹无比。
众人一边品评一边饮酒,逐一看下来,还是高廷弼那首最佳,倒也无人不服。
当陈观岳念出他那首四平八稳的七言诗,高廷弼悬着的心放松不少,随即和其他人一道,将视线投向还未展才的最后两人。
薛淮和崔延卿。
作为同科进士,众人对这二人的能力并不陌生,他们都以才情闻名,薛淮偏重于经史子集,而崔延卿的诗词文章于当世颇有名气。
简而言之,今日薛淮虽然给崔延卿来了一个下马威,在诗词一道上恐怕不是崔延卿的对手。
崔延卿对此确信无疑,他端起酒盏饮了一口,抬手指向墙边案上瓷瓶里的几株寒梅,悠悠道:“今日蒙薛侍读以金玉良言规劝,崔某心中明悟,得一小令,与诸君共勉,诗云——”
“璇霄碎玉堕雕栊,呵砚犹温未竞枰。”
这两句一出,高廷弼便心中一沉。
在场都是懂行之人,如何品不出崔延卿这两句的底蕴?
毫无疑问,他光是这两句就显出不俗意境,璇霄、碎玉、雕栊将冬日之景悉数描摹,后续“未竞枰”三字隐喻仕途之艰难,暗合薛淮先前让他几近无地自容的锋利言辞。
崔延卿转身看向神色平静的薛淮,不急不缓地念出后二句。
“忽觉星斗已移阙,梅影斜分剑上锋。”
他放下茶盏,微微挑眉道:“请薛侍读评之。”
满堂寂静。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