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库www.yeudusk.com)(阅读库 www.yeudusk.com) 趁着把高粱装袋的功夫,苏录又担心问道:“那会不会让考生作诗呢?”
这也是他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的难题。什么平仄押韵对仗只是最基本的,还得用典准确、文辞优美、言志抒情……这哪是一时能学会的?甚至很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好诗。
毕竟作诗最重要的是才华……
至于抄诗更不现实,唐宋以后的古诗他压根不记得几首,怎么可能还正好符合考试要求?
“唉,放心,不会让你作诗的。诗词乃士大夫自娱之杂学,举业未成时学作诗,会被人笑话不务正业、附庸风雅的。”却听苏有才很是受伤道:
“为父之所以考场不利,就是因为当年喜好乐府、古诗,县试时请老父母以诗试之,却被怒斥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还说当童生的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学它做甚?”
“啊?然后呢?”苏录惊得合不拢嘴。说实话,他也不是没幻想过,恰逢其会抄首诗,就能一举成名,脱颖而出呢。
“结果我就被扣上了‘务名而不务实’的大帽子,成了坎坷不利之人,至今还被赤水河畔的读书人引以为戒呢。”苏有才叹息一声,语重心长道:
“吾儿若真有心向学,一定也要以我为戒。”
“儿子记住了。”苏录赶忙点头。同情老爹之余,心里也暗暗高兴。好哎,要学的东西又少了一样……
他又整理了一下思路——看来要通过太平书院的入学考,得以背诵考试书目为主。但因为帖经墨义都是笔试,所以自己也得练一手可堪入目的毛笔字,而且还需是繁体字。
那接下来三个多月的任务就很明确了,一背书、二练字、三完成简体字到繁体字的转化。
“最后一个问题,”他又问苏有才道:“我一共得背过多少字?”
“那多了去了。”苏有才便搁下高粱束,屈指数算道:“‘三百千’加起来大概五千字;《小学》两万六千字;《孝经》两千字;‘小四书’共计一万八千字;《时古对类》和《声律发蒙》,加起来一万字。”
苏录默默算出答案道:“加起来是六万一。”
“这还没完,真正的大头是《四书章句集注》,足足有二十五万字呢。”苏有才苦笑道。他背了好几年,才吃下了这套大部头……
“那‘四书’呢?”苏录又问。
“……”苏有才看了儿子一眼,发现他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四书章句集注》就是用来解释四书的,自然包含了原文。”
“合并同类项,好得很!”苏录高兴拊掌道:“那就是三十一万一千字,备考时间一百多天,一天背过三千字就够了!”
“什么叫‘就够了’?!”苏有才作势拿高粱杆子抽他道:“你娃儿‘癞蛤蟆呲闪电——张嘴就捅破天’!”
“不信走着瞧。”苏录闪身躲开。
一百天背过三十一万字,听上去确实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爹以为他在说大话也正常。
但在苏录看来,这任务虽然很困难,却并非毫无希望。因为他这一世固然没进过几天学堂,可前世却念了十几年的书,考了十几年的试。毕业后又在某考试培训机构,年纪轻轻就干到了金牌讲师。
他平生最拿手的,就是学习和考试!
以他的经验来看,十三岁正处于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只要能保持专注、坚持不懈,每天背诵两千字左右不在话下。
再辅以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手段,完全有可能把每日背诵量,提高到三千字!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能不能做到还得看实践……
~~
傍晚收工回家,吃过了万年不变的高粱饭,苏录便央老爹开始给自己上课。
爷仨所居的东厢房外间,苏泰点起了松明灯。
一般的灯盏需要装进灯油,插上灯芯儿才能点亮,而松明灯只需将松明剖成小片,放入土瓷碗中点燃即可。
松明不用花钱,取之不尽,而且光亮不逊于油灯,不怕风还能驱蚊虫,简直好处多多。
只有一样不好——烟大呛人,将屋顶都熏得黢黑。这时节可以敞窗还好,冬天关门闭户直接没法用。
所以有钱人家里,没有用这玩意儿的……
这会儿刮的是南风,苏有才便坐在桌子南侧。要是风向变了,他还得及时转移位置,以避黑烟。
他神情肃穆,对苏录道:“你且正座听讲。”
“哎。”苏录在他右手边坐定,苏泰也搬了个凳子在左手边旁听。
“你立志读书,为父很欣慰。”苏有才便沉声对苏录道:
“但读书是世间第一神圣事业,你向来野惯了,须先有个读书人的样子,方可入门求学,所以为父要先教你为学的规矩。”
“是。”苏录点点头,深表理解。哪一行入门都得先学规矩,后学做事。
“学者立身,行检为重。一戒说谎;二戒口馋,三戒村语淫言,四戒爱人财物,五戒讲人长短,六戒看人妇女,七戒交结邪人,八戒衣服华美,九戒捏写是非,十戒性暴气高。”便听苏有才肃然道:
“此十戒之外,还有九要——行步要安详稳重,不许跳跃奔趋。说话要从容高朗,不要含糊促迫。作揖要舒徐深圆,不可浅遽。侍立要庄严静定,不可跛欹。起拜要身手相随,不可失节。衣履要留心爱惜,不可邋遢。瞻视要静正安闲,不可流乱。抄手要着衣齐心,不可怠惰。在坐要端严持重,不可箕岸。”
说完他问苏录:“都听明白了吗?”
“大概明白了,就是有一点。”苏录老实答道。
“讲。”苏有才点点头。
“那三戒是啥意思?”苏录问。
“三戒村语淫言。”苏有才解释道:“就是不要说土话和过分的话,比如说‘老汉儿’就是村语,‘龟儿子’就是淫言。”
说着他有些不好意思道:“为父有时候一激动,还是会犯此戒,你莫学我,要尽量说官话。”
“明白了。”苏录点点头,这跟后世学校里推广普通话,不许说方言一个意思。
“这‘十戒九要’你要日诵之、牢记之、笃行之!”苏有才又嘱咐道。
“是。”苏录应一声,刚要说‘孩儿记下了’,却听身旁响起了婉转悠扬、由弱渐强的呼噜声。
苏泰已经在老汉儿的絮叨声中,安然入睡了……
“唉。”苏有才搁下笔,摇头叹气。“这孩子睡性真好。”
“二哥白天干活太累了。”苏录替苏泰分辩道。
~~
父子俩一起把软绵绵的大苏泰架到床上,帮他脱了鞋,又往他怀里塞了个‘竹夫人’……就是个腹中空空,全身网眼儿的长条状竹篓子。夏日怀抱入睡,可以消暑降温。
这玩意儿唐朝就有,当时叫‘竹夹膝’,是北宋的文人骚客,给起了‘竹夫人’这么个香艳的名儿。苏东坡有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说的就是它。
不过黄庭坚认为竹夫人用于憩臂休膝,助人消夏解暑,似非夫人之职,因而把它叫做‘青奴’。也作诗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这玩意父子三人人手一个,都是苏泰劈了竹篾,打磨光滑,亲手编成的。
安顿好苏泰,苏有才和苏录又转回桌边,继续教学。
桌上堆着厚厚一摞习字册,那是苏有才带回家批改的。他略一番找,便抽出一本摊开——
同样是粗糙泛黄的土纸,用土棉线穿过侧边,装成一册。
苏录见纸上是一行行虽显幼稚,但远胜于他的毛笔字,好多字边上还有圈圈点点,那是苏有才批阅的痕迹。
苏有才解释道:“圈是代表优秀,点是代表良好,总之都是好评。”
苏录点点头,明白了何所谓‘可圈可点’。
但老爹不是向他展示优秀作业的,而是那学生习字的内容,正是一篇《三字经》。
“你既然学过《三字经》,为父就不从头教你了。”苏有才道:“且诵读一遍,有不会的地方,为父为你训诂反切。”
“是。”苏录便捧起那本习字册,自然免不了又要被教导两句:
“书须离身三寸,休令拳揉。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苏录赶紧按要求调整好姿势,这才小声捧读起来。还好,会简体字者,繁体字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不至于沦为睁眼瞎。
至于《三字经》的内容,相较他记忆中的那版,自然有些出入。主要是述史部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而不是‘古今史,全在兹’。
其行文乃‘……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比他上辈子学的那版还少了一大截,背诵难度反而小了一些。
盏茶功夫,苏录抬起头对父亲道:“《三字经》没问题了,可以教我《百家姓》了。”
“……”苏有才愣了一下,方卷起本习字册,朝他脑袋敲去,骂骂咧咧道:“瓜娃子飞扬浮躁,脑壳欠捶!”
“三戒村语淫言。”苏录忙提醒他道:“父亲要为人师表啊。”
“我……你……”苏有才一时语塞,不禁失笑道:“老子这不叫为人师表,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这也是他短时间内无法攻克的难题。什么平仄押韵对仗只是最基本的,还得用典准确、文辞优美、言志抒情……这哪是一时能学会的?甚至很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好诗。
毕竟作诗最重要的是才华……
至于抄诗更不现实,唐宋以后的古诗他压根不记得几首,怎么可能还正好符合考试要求?
“唉,放心,不会让你作诗的。诗词乃士大夫自娱之杂学,举业未成时学作诗,会被人笑话不务正业、附庸风雅的。”却听苏有才很是受伤道:
“为父之所以考场不利,就是因为当年喜好乐府、古诗,县试时请老父母以诗试之,却被怒斥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还说当童生的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嘲风咏月,污人行止’,学它做甚?”
“啊?然后呢?”苏录惊得合不拢嘴。说实话,他也不是没幻想过,恰逢其会抄首诗,就能一举成名,脱颖而出呢。
“结果我就被扣上了‘务名而不务实’的大帽子,成了坎坷不利之人,至今还被赤水河畔的读书人引以为戒呢。”苏有才叹息一声,语重心长道:
“吾儿若真有心向学,一定也要以我为戒。”
“儿子记住了。”苏录赶忙点头。同情老爹之余,心里也暗暗高兴。好哎,要学的东西又少了一样……
他又整理了一下思路——看来要通过太平书院的入学考,得以背诵考试书目为主。但因为帖经墨义都是笔试,所以自己也得练一手可堪入目的毛笔字,而且还需是繁体字。
那接下来三个多月的任务就很明确了,一背书、二练字、三完成简体字到繁体字的转化。
“最后一个问题,”他又问苏有才道:“我一共得背过多少字?”
“那多了去了。”苏有才便搁下高粱束,屈指数算道:“‘三百千’加起来大概五千字;《小学》两万六千字;《孝经》两千字;‘小四书’共计一万八千字;《时古对类》和《声律发蒙》,加起来一万字。”
苏录默默算出答案道:“加起来是六万一。”
“这还没完,真正的大头是《四书章句集注》,足足有二十五万字呢。”苏有才苦笑道。他背了好几年,才吃下了这套大部头……
“那‘四书’呢?”苏录又问。
“……”苏有才看了儿子一眼,发现他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四书章句集注》就是用来解释四书的,自然包含了原文。”
“合并同类项,好得很!”苏录高兴拊掌道:“那就是三十一万一千字,备考时间一百多天,一天背过三千字就够了!”
“什么叫‘就够了’?!”苏有才作势拿高粱杆子抽他道:“你娃儿‘癞蛤蟆呲闪电——张嘴就捅破天’!”
“不信走着瞧。”苏录闪身躲开。
一百天背过三十一万字,听上去确实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爹以为他在说大话也正常。
但在苏录看来,这任务虽然很困难,却并非毫无希望。因为他这一世固然没进过几天学堂,可前世却念了十几年的书,考了十几年的试。毕业后又在某考试培训机构,年纪轻轻就干到了金牌讲师。
他平生最拿手的,就是学习和考试!
以他的经验来看,十三岁正处于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只要能保持专注、坚持不懈,每天背诵两千字左右不在话下。
再辅以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手段,完全有可能把每日背诵量,提高到三千字!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能不能做到还得看实践……
~~
傍晚收工回家,吃过了万年不变的高粱饭,苏录便央老爹开始给自己上课。
爷仨所居的东厢房外间,苏泰点起了松明灯。
一般的灯盏需要装进灯油,插上灯芯儿才能点亮,而松明灯只需将松明剖成小片,放入土瓷碗中点燃即可。
松明不用花钱,取之不尽,而且光亮不逊于油灯,不怕风还能驱蚊虫,简直好处多多。
只有一样不好——烟大呛人,将屋顶都熏得黢黑。这时节可以敞窗还好,冬天关门闭户直接没法用。
所以有钱人家里,没有用这玩意儿的……
这会儿刮的是南风,苏有才便坐在桌子南侧。要是风向变了,他还得及时转移位置,以避黑烟。
他神情肃穆,对苏录道:“你且正座听讲。”
“哎。”苏录在他右手边坐定,苏泰也搬了个凳子在左手边旁听。
“你立志读书,为父很欣慰。”苏有才便沉声对苏录道:
“但读书是世间第一神圣事业,你向来野惯了,须先有个读书人的样子,方可入门求学,所以为父要先教你为学的规矩。”
“是。”苏录点点头,深表理解。哪一行入门都得先学规矩,后学做事。
“学者立身,行检为重。一戒说谎;二戒口馋,三戒村语淫言,四戒爱人财物,五戒讲人长短,六戒看人妇女,七戒交结邪人,八戒衣服华美,九戒捏写是非,十戒性暴气高。”便听苏有才肃然道:
“此十戒之外,还有九要——行步要安详稳重,不许跳跃奔趋。说话要从容高朗,不要含糊促迫。作揖要舒徐深圆,不可浅遽。侍立要庄严静定,不可跛欹。起拜要身手相随,不可失节。衣履要留心爱惜,不可邋遢。瞻视要静正安闲,不可流乱。抄手要着衣齐心,不可怠惰。在坐要端严持重,不可箕岸。”
说完他问苏录:“都听明白了吗?”
“大概明白了,就是有一点。”苏录老实答道。
“讲。”苏有才点点头。
“那三戒是啥意思?”苏录问。
“三戒村语淫言。”苏有才解释道:“就是不要说土话和过分的话,比如说‘老汉儿’就是村语,‘龟儿子’就是淫言。”
说着他有些不好意思道:“为父有时候一激动,还是会犯此戒,你莫学我,要尽量说官话。”
“明白了。”苏录点点头,这跟后世学校里推广普通话,不许说方言一个意思。
“这‘十戒九要’你要日诵之、牢记之、笃行之!”苏有才又嘱咐道。
“是。”苏录应一声,刚要说‘孩儿记下了’,却听身旁响起了婉转悠扬、由弱渐强的呼噜声。
苏泰已经在老汉儿的絮叨声中,安然入睡了……
“唉。”苏有才搁下笔,摇头叹气。“这孩子睡性真好。”
“二哥白天干活太累了。”苏录替苏泰分辩道。
~~
父子俩一起把软绵绵的大苏泰架到床上,帮他脱了鞋,又往他怀里塞了个‘竹夫人’……就是个腹中空空,全身网眼儿的长条状竹篓子。夏日怀抱入睡,可以消暑降温。
这玩意儿唐朝就有,当时叫‘竹夹膝’,是北宋的文人骚客,给起了‘竹夫人’这么个香艳的名儿。苏东坡有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说的就是它。
不过黄庭坚认为竹夫人用于憩臂休膝,助人消夏解暑,似非夫人之职,因而把它叫做‘青奴’。也作诗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这玩意父子三人人手一个,都是苏泰劈了竹篾,打磨光滑,亲手编成的。
安顿好苏泰,苏有才和苏录又转回桌边,继续教学。
桌上堆着厚厚一摞习字册,那是苏有才带回家批改的。他略一番找,便抽出一本摊开——
同样是粗糙泛黄的土纸,用土棉线穿过侧边,装成一册。
苏录见纸上是一行行虽显幼稚,但远胜于他的毛笔字,好多字边上还有圈圈点点,那是苏有才批阅的痕迹。
苏有才解释道:“圈是代表优秀,点是代表良好,总之都是好评。”
苏录点点头,明白了何所谓‘可圈可点’。
但老爹不是向他展示优秀作业的,而是那学生习字的内容,正是一篇《三字经》。
“你既然学过《三字经》,为父就不从头教你了。”苏有才道:“且诵读一遍,有不会的地方,为父为你训诂反切。”
“是。”苏录便捧起那本习字册,自然免不了又要被教导两句:
“书须离身三寸,休令拳揉。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苏录赶紧按要求调整好姿势,这才小声捧读起来。还好,会简体字者,繁体字也能认个八九不离十,不至于沦为睁眼瞎。
至于《三字经》的内容,相较他记忆中的那版,自然有些出入。主要是述史部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而不是‘古今史,全在兹’。
其行文乃‘……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比他上辈子学的那版还少了一大截,背诵难度反而小了一些。
盏茶功夫,苏录抬起头对父亲道:“《三字经》没问题了,可以教我《百家姓》了。”
“……”苏有才愣了一下,方卷起本习字册,朝他脑袋敲去,骂骂咧咧道:“瓜娃子飞扬浮躁,脑壳欠捶!”
“三戒村语淫言。”苏录忙提醒他道:“父亲要为人师表啊。”
“我……你……”苏有才一时语塞,不禁失笑道:“老子这不叫为人师表,这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阅读库 www.yeudusk.comyeudusk www.yeudu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